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家庭壓力「爆煲」:照顧者也有被照顧的需要(未發表)

 


 

    九月七日,香港高等法院就一宗殺妻悲劇作出寬大判刑,只判被告十二個月感化令。一對鶼鰈情深、同甘共苦三十載的夫妻,竟發生夫殺妻案。五十八歲的丈夫為照顧有情緒病及患末期肺癌的妻子,放棄做父親及工作,獨力照顧妻子,自己都患上抑鬱症,壓力爆煲。前年,在妻子首肯下,在家中燒炭「送她最後一程」。高等法院法官黃崇厚判刑時指出,這是一宗家庭悲劇,被告同是受害者,毫無疑問他深愛妻子,相信被告犯案只為妻子「解除所有痛苦」才動殺機,法庭應以憐憫之心考慮案情特殊狀況,同時顧及公眾利益,遂決定判被告十二個月感化令。

    高等法院法官黃崇厚說被告是加害者,亦是受害者,同樣的邏輯,被告是一名長期照顧者,可是,卻被忽略他亦有長期被照顧的需要。二○一五年六月下旬,澳門市民對於一條「摑打老母」的影片反應激烈,警方亦立刻採取行動,拘捕涉案女子。然而,輪椅老婦卻向警方求情說,女兒是孝順女,辭職在家就是照顧她、行動不便老父及智障弟弟,壓力「爆煲」才會動手。如此悲情家庭,又有多少人在聲討這名被標籤「忤逆女」同時,給予包容與支援呢?

 

先來看看澳門失能老人之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及需求》研究報告
    年十月,澳門護理雜誌刊出《澳門失能老人之主要照顧者的壓力及需求》研究報告,選取承擔六十五歲及以上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顧者派發問卷。結果發現1.有一百七十五名受調查照顧者中以女性為主,平均年齡為49.56 歲,失能老人多與子女及配偶同住,大多數照顧者認為自己有責任照顧老人,照顧失能老人日常的主要開支是醫療,大多數照顧者沒有接受相關照顧培訓,有54.9% 照顧者需要用八到十二小時或以上來照顧失能老人;2.照顧者的壓力感受程度屬於高,身體社交壓力最大,工作經濟壓力居中,心理壓力最小,影響照顧者壓力的相關因素有:有就業情況、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照顧者罹患疾病總數等;3.失能老人入院次數、罹患疾病總數、照顧者年齡及照顧者疾病數及日常生活活動獨立指數ADL與照顧者壓力呈相關性;4.照顧者的需求程度屬於高,其中醫訊及社會資源需求是照顧者最大的需求。

    客觀冰冷的數字未能引起足夠的社會關注,中國人的家醜不出外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閂埋門打仔等傳統意識仍然盛行。照顧者理應盡好本份,責無旁貸的心理包袱把許多照顧者壓垮,有誰能敞開心胸,好好聆聽照顧者的心路歷程,又有誰會主動伸出援手幫助照顧者呢

 

一單家暴案報導反映照顧者仍不被理解

    據九月十七日報章報導,一對夫婦因學業問題曾多次體罰七歲兒子,近日,該名男孩被老師發現身體多個瘀傷,事件被揭發後送院接受治療,司警接手調查,在醫院驅捕其父母。據了解,涉案父母說本月十四日晚上,與兒子溫習功課,由於屢教不懂,一怒之下用衣架、晾衫竹、拖鞋、雨傘打向兒子體罰,父親亦承認過去曾因學習體罰事主,司警將個案轉交社工局及教青局跟進,同時以家暴罪對兩人落案起訴,移交檢院處理。

    根據社會工作局《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對懷疑有家暴個案會建立中央紀錄,收集及分析有關家暴種種現象、特徵及發展趨勢等資料,以便開展適當預防及打擊工作。當然,社會工作局亦會展開跨部門合作,經常與治安警察局、司法警察局、衛生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勞工事務局及房屋局建立緊密合作機制,亦與很多民間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定期檢視相關工作成效,亦資助機構開展家暴的預防教育。近年,有關當局、民間社會服務團體、大學相關學院都開始注意到不能只把案件視做家暴案,亦應該設立種種為照顧者身心靈健康的舉措。

 

社工局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

    眼見澳門照顧者的擔子越來越煩重,衍生的情緒、經濟及生活壓力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於是,社文司轄下社工局於二二一年十一月推出為期一年的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每月給予合資格的照顧者兩千元多一點的照顧者津貼,其中包括要被照顧者的三類人士1.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且該評估的有效期未逾;2.重度或極重度自閉症人士包括程度不分級者,且該評估的有效期未逾;3.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

    筆者同意照顧者因為要照顧家人,必然失去某些工作而賺取收入的機會,所以,透過補貼給予支持是合情合理的。無奈,特區政府最擅長做的就是給資助或津貼,然後退居監而不督的位置上。澳門人口日趨老化,特殊兒童及其他身心障礙的人士越來越多,意味著未來的澳門,照顧者的人口亦相應不斷增加,需要支付的公帑只會有增無減,問題是兩千元的津貼既是杯水車薪,聊勝於無,亦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

 

建構積極、親合、聆聽與支持的文化是對照顧者最好的照顧
    以著名科學家霍金為題的電影《愛的萬物論》,女主角霍金太太潔恩要照顧生病的霍金,慨嘆當初以為只是三個月,但沒想到竟然照顧了二十五年之久。這段台詞道盡了所有照顧者的心聲與哀怨。

    中國傳統社會一直盛行許許多多的道德綁架及情緒勒索,照顧者被牢牢困在這些枷鎖中。近年,不少社會服務機構拿了政府的津貼,加上社會人士的熱心捐獻,開始提供照顧者服務,即在日間某些時段找類同替工,讓照顧者可以喘一口氣,或利用這些空閒時段去辦事或運動,調整自己的心情,緩解照顧者的巨大壓力。

    照顧者其實都有被照顧的需要,亦即是說,他們都很可能同時是被照顧者,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照顧者承受不了壓力而變成被照顧者,失去照顧別人同時亦可以照顧自己的能耐。為此,我們必須全面正視照顧者的種種需要,其可行的建議如下

一、建構聆聽照顧者心聲的網絡:照顧者最大的心結與心願是有足夠的聆聽機制與伙伴。目前,明愛有電話的生命熱線聆聽服務,政府可以大力推動民間社團建立二十四小時的聆聽照顧者的熱線服務,從簡單聆聽照顧者的心酸情緒,到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與鼓勵,都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除了電話或網絡的聆聽服務外,更加可以提供面對面的相互傾訴與聆聽服務,誠如全世界都有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為何就沒有匿名照顧者傾訴會。須知道,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樣的傾聽與傾訴團體,不具備幫助照顧者去解決其照顧困難的功能,而是發揮宣洩、聆聽、尊重與支持的作用,讓照顧者能重拾自信自尊,能再接再厲去照顧別人及照顧自己。

二、建構積極、親和、聆聽與支持的文化:我們是從史前的爬蟲動物慢慢進化而來,主宰我們情緒的腦袋,有兩粒杏仁核用來面對恐懼情緒,即是戰鬥、穩守或逃避。人是在荒野叢林中突圍而進化,可是,我們腦袋還沒有與時並進,碰到讓我們恐懼的事都先朝負面方向去判斷,即是人們都習慣先看到負面的狀況,又習慣忽略正面的訊息。所以,社會總會輕易責難照顧者的疏失,鮮少正視他們的偉大與貢獻。所以,文明社會應該反本能而行,盡可能建構一個積極正面的社會文化,從我們碰到草坪就想到不要踐踏,進化到青蔥小草,腳下留情,教導我們的孩子從小學會多用正面態度去看待事物世情,慢慢累積,慢慢形塑一個開放、溫和、友愛、包容與支持的相互照顧的文明社會。

 

  今天,我可能是一位愛心「爆煲」的照顧者,說不定,明天就會成為一位受照顧者;同樣,今天我是一位受照顧者,也許,明天我可以成為一位愛心「爆煲」的照顧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