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山窮水盡性教育 柳暗花明戒定慧

 


      據報章報導,一對少男少女於去年透過互聯網認識,之後保持聯絡,亦有約會。四月廿四日中午時分,二人相約於中區某大廈梯間見面,女生還帶了酒赴會,期間,男生也許在酒精驅使下強行脫去女生的衣物,用手觸摸女生敏感部位實施性侵,女生拒絕逃離現場,返校後感到身體不適,到醫院求診時向醫生講述事件。 司警接手調查,透過關注少年組與男生就讀的某學校聯絡,該生廿五日在家長陪同下到司警局助查,被控強姦罪移送檢院,事件尚待進一步調查。

    只要在互聯網搜尋青少年性衝動、少年性侵等關鍵字,無論是本地抑或是外地,竟然彈出很多類似的新聞,真是聳人聽聞。那麼,未經媒體報導的案件可能更多。近年,無論教青局、社工局、甚至受資助民間社團,都在學校與社區大力推動兒童及青少年性教育,教青局甚至在學校運作指南中加入保障及處理受助學生免受性侵犯的指引,引導學校如何處理有關事件。甚且,亦強化家長及教師相關進修培訓,試圖透過全方位推行性教育,讓兒童及青少年能掌握性教育的知識及態度,產生防微杜漸的作用。眾所週知,性教育全方位進行,但青少年性濫交,甚而性侵案,仍然讓人觸目驚心。當我們把焦點集中在性教育知識及態度,甚至倫理道德,別以為就能徹底做好性教育的工作。

 

為甚麼孩子的青春期越來越提前來到

    青春期提早越越令孩子身心社靈動盪不安,讓父母成人及學校難以招架,更讓性罪行越來越猖獗。歸根究底,是氣候、食物、教養、文化都產生了劇烈的變化。一項對丹麥兒童的研究發現,在歐美諸國,甚至世界第二經濟體的中國,女生乳房發育及月經出現可以提前到八歲,男生睪丸變大則在十一歲左右。

    上世紀的澳門,一年四季,氣候分明。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持續,極端天氣在世界各地不時出現。五月二日早上七時,澳門氣象局更錄得最低溫攝14.9,是自一九五二年以來五月份最低氣溫。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香港澳門幾十年後就像星新加坡及泰國等沒有冬天了。須知道,炎熱天氣會加快動物,甚至人類的生長與成熟速度。換言之,地球暖化雖然不是澳門單獨要承擔的責任,但是,澳門市民整體的環保質素不足,仍然擺脫不了要負起地球暖化,孩子身體早熟但心智仍然幼稚的惡果。

    澳門是個廿四小時不停運轉的都會,時間就是金錢,速度可以增加利潤,澳門市民都不太願意過慢生活。為了迎合都會極速生活的需求,家禽養殖及農業為了加快加大產量,必須向食用動物注射過量激素,噴灑過量農藥。於是,端放在快餐店餐桌上炸雞、炸薯條、甚至巨型蔬果,都含有較高的雌素、殘餘農藥、產生的過高熱量會在孩子體內轉化成多餘的脂肪,引發內分泌紊亂,導致肥胖及性早熟;加上循環加熱再用的食用油產生的氧化作用,亦導致孩子性早熟。保守估計,一個孩子每週光顧快餐兩次以上,並經常食用油炸類膨化食品,性早熟可能性是健康飲食孩子的2.5倍。

    澳門孩子在政府年年派錢後,一人一手機已低齡化到十歲以下。父母其實無法監管孩子如何使用手機的網絡,更難以知道孩子到底在網絡上吸收了多少關於愛、性愛、色情等資訊,更遑論如何懂得分辨其中對錯。慢慢,資訊過度吸收亦導致孩子早熟的原委之一。再者,許多孩子都不讓父母碰他們的手機,而很多在談戀愛的少年人都有下載一個俗稱「雪條棍」的手機應用程式,加入這個APP,一個私密的交友追蹤網就架設起來,許多男女感情糾紛,性騷擾,甚而是性侵都拜這個程式發生。一般父母蒙在鼓裡,知道亦束手無策。

 

孩子並不是發育越早越好,性早熟危害大頗多

    二○一一年,澳門有青年社團做了一個《全澳中學生健康生活習慣》調查,發出1320份問卷,成功收回有效問卷1291份。結果顯示,只有39.7%受訪者每天睡眠時間在八小時以上;平時有53.2%的受訪者睡眠不足八小時,主要是因為測驗和考試需熬夜的影響;38%因流覽社交平臺等網上活動而睡眠不足。在暑假有63.8%36.6%的受訪者,因熱衷網上社交平臺和打電子遊戲而熬夜。調查結果還顯示了澳門中學生有37.7%無吃早餐習慣。

    要知道,吸取過量脂肪,會讓青春期性徵提早出現,如女生月經來臨,性激素的分泌會促使孩子的骨骺線提前閉合,骨骼生長時間縮短,孩子提早終止長高,結果導致成年身高較矮。男孩性成熟過早,雄性激素迅速增加,容易激發衝動、情緒暴躁、攻擊性行為。還會增加吸煙、酗酒、藥物濫用的發生。

再者,早熟會產生恐懼和不安情緒,甚至導致進食障礙、抑鬱或焦慮情緒,容易誘發不良行為。性早熟孩子的心理發育並不成熟,加上閱歷淺、自控力差,更易導致不安全性行為,甚至墮胎、或成為未婚爸媽。

    也許,都市繁忙的父母,何來有那麼多的時間與心機去照顧孩子的身心靈健康。但是,貪方便讓孩子過著放任與無節制的生活,很有可能會出現前述的性困擾,甚至性侵案件。

 

中醫戒口及儒佛戒定慧能幫助孩子面對青春期性困擾

    當我們生病找中醫診治時,中醫師千叮萬囑要戒口,所有生冷、煎炸、辛辣、腥膻的食物與飲品都不能入口。可是,越香口越刺激的垃圾食品及手搖飲品越是受孩子歡迎。所謂垃圾食品其實就是不健康食品,像是燒烤、加工肉類、油炸食物等快餐等,這些食物提供過多熱量、高脂、高油,而且含有各種添加劑和防腐劑,不單會令孩子早熟,更會把身體內的垃圾帶上頭,容易生病,亦容易情緒不穩,做出很多因性衝動失控的行為。

    病從口入,戒口已經不是生病時的應對策略,而是健康生活的良方妙藥。肉食家庭,以為雞牛魚是健康食物,惟是,除非是走地雞,否則吃用打針雞,間接吃了很多雌激素。牛含豐富的動物蛋白質,但非常燥熱。牛奶聲稱有很豐富鈣,可是亦有不少磷,相互抵銷。牛奶在提取過程中殘留很多化學物質,對健健康及發育造成一定負面影響。要吸收鈣,喝豆漿、吃含高鈣的蔬菜如芥蘭菜及西蘭花就安全很多。至於魚,別忘了祖先造字的科學聰明,魚字下面四點不是水,而是火,換言之,吃魚會火上,火上則容易暴躁。近年,海產污染嚴重,微膠粒與重金屬讓魚很健康的說法已大打折扣,鹹水魚含有大量貢元素和鈉元素,不僅會使人體的鈉含量增高,加速骨鈣流失,還會破壞機體消化功能,不利於人體吸收營養,破壞骨骼健康。再者,魚所含的Omega-3可以在核桃、亞麻仁籽、黃豆及南瓜籽中找到,為何不讓孩子吃天然健康又有營養的食物呢

    食物科學告訴我們,豬的基因與人很接近,即是說最適合人類食用。豬肉的蛋白質屬優質蛋白質,含有人體全部必需氨基酸;豬肉富含鐵,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生成和功能維持所必須的元素;豬肉是維生素的主要膳食來源,特別是精豬肉中維生素B1的含量豐富;豬肉中還含有較多的對脂肪合成和分解有重要作用的維生素B2。近年,更發現食用豬油比其他油制品要健康有益很多。

    《論語季氏篇》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已敬告孩子要戒之在色。所以,從小,無論是家庭,抑或是學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尤其是給孩子節制教育,對他們待人處事皆有裨益。

    佛學勸戒我們要過戒定慧循序漸進的優質生活。戒是佛學的行為規範守則,中國人說捨得,不捨何來得,就是戒的道理;定是靜思或冥想,能收斂心神,抑制過度慾望;慧是徹悟大自然與人生的真相,提升孩子的人生境界。

  
如果人與人之間能透過中醫的智慧做到恰當飲食,透過儒佛學會相敬如賓、節制慾望,性教育才能窮盡其作用,為孩子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聖經舊約中五位最有魅力的女人

 


    今年母親節是五月八日,身邊有不少朋友以為是十五日才是,差點延誤了為母親節慶祝一番。不過,主日彌撒主祭神父勸勉信眾要抱著日日是母親節的態度去照顧母親。母親節大都數人都把焦點放在歌誦母親的犧牲與偉大,卻鮮少人談母親的女性魅力。聖經是永恆生活靈感的泉源,也許,我們一起來看看聖經中五位最有魅力的女性。

    舊約中最早出現的女人,當然是在創世紀》裡天主用亞當的肋骨所造成的女人厄娃Eve。亞當是天主按照自己完美的肖像而造成,想必是英俊瀟灑。從他的肋骨再由天主造一個女人,想必亦是美女,而且是世上首位被稱為妻子的女人和首位母親。天主造了一男一女,既是配偶也是生活夥伴,搭擋成「好」字。中國人說,相見好,同住難。很快,亞當就把吃了禁果的罪責推卸給厄娃。被逐出地堂後,倆口子過著艱辛的生活。不過,亞當厄娃組成人類的第一個家庭,繁衍後代。所以,厄娃是創世以來第一個最有魅力的女性。所以,後世有很多女性都愛起名厄娃。

    第二位最有魅力的女性是民長記裡德波辣Deborah),含義是「蜜蜂」。這是一位大無畏的愛國女英雄,是舊約裡第一位女民長,常給百姓審理案件。她又是一位女戰士,鼓勵民長巴辣克,甚至隨同率領軍隊出戰,推翻壓迫者,把以色列人從殘酷的敵人手中拯救出來,最終獲得全勝,她善戰的英名因此永垂不朽。

    第三位最有魅力的女性是撒慕爾紀上》的亞納(Hannah),美麗動人的含意,如「優雅」或「恩惠」,稍加省略即成為順口的AnnAnneAnna。亞納無子,長期受到冷待,內心非常愁苦,但她是個不停祈禱的女性。她在聖殿向上主禱告,如果祂賜她一個兒子,她會把他送給上主,全然由祂派遣!天主聽到她多番懇切的祈禱,於是答允她的所求,這個盼望已久的孩子終於來臨,她給他起名叫撒慕爾,這就是以色列歷史上顯赫有名的領袖。後世,都視亞納是祈求的典範。當今,提出納粹平庸之惡的德國政治學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都是取名撒慕爾的母親之名。

    第四位最有魅力的女性是撒慕爾爾紀上,後來成為達味妻子的阿彼蓋爾Abigail),意思是「喜樂」。阿彼蓋爾性格開朗,敢作敢為。雖然,阿彼蓋爾嫁給一個不停家暴她的丈夫納巴爾,卻任勞任怨,還帶了餅酒麥子等去面見達味,達味答應了她的請求。阿彼蓋爾回去告訴丈夫,納巴爾聽後呆若木雞,過了十天,上主取了納巴爾的性命。達味一聽到納巴爾死了,馬上派人去迎娶他非常欣賞愛慕的阿彼蓋爾,而阿彼蓋爾就立刻帶了五個婢女,二話不說就騎上驢背下嫁給達味。

    第五位最有魅力的女性是舊約艾斯德爾傳裡的艾斯德爾Esther),意思是「一顆星」、「好運氣」,用現代的說法是「希望之星」、「歡樂之星」或者「卓越之星」。對艾斯德爾來說,她的同胞就是她的一切,因為她從滅族邊緣中把同胞拯救回來。她本來隱藏在監護人家裡,同時也隱瞞籍貫宗族,後來卻成為赫赫有名的波斯王后。她被稱為一個有明智判斷的女 人,並且有著偉大的自制力,肯為同胞甘冒一死,在君王威儀無比的金杖前屈身,結果不但救了同胞也救了自己。今天,我們有不少女生都改了一個Esther的英文名字,也許可以花時間深究她的魅力風範。

    也許,大家有所不知,很多大家平時用來起英文名字的人物,並不是溫柔賢慧的女性,反而都是新舊約智勇相全的顯赫女中豪傑,她們的行實名垂千古,堪作我輩學習的典範。

聖經中最長壽的人是誰

 


    中國人非常崇尚長壽,視長壽為福氣。小時候,最早讀到的民間傳說就是彭祖,由於他有個朋友能穿梭陰陽兩界,看到他其實很短命,彭祖知道後,給了他很多好處,請他幫忙修改生死冊裡的死期,豈料那位朋友乾脆將記載其生死日子那一頁撕掉,彭祖就成為長生不老的人。最後,給閻王查到,但是,彭祖都活了八百歲。古人有食氣之說,即是說如植物般只吸氣,就能昂藏七尺,長命百歲,甚至活上幾百歲。據此,自彭祖及食氣人的傳說後,有祝帝王萬千歲,有祝一般人壽比南山,秦始皇更瘋狂地追求長生不老藥。

    聖經,到底有沒有記載最長壽的人是誰呢?調侃一下,天主是自有者,當然是最長壽;再者,天主子耶穌死而復活,當然亦是萬壽無疆。當然,我們是天主的兒女,雖然會有現世壽終的日子,但我們還有永生可待。

    打開創世紀第五章,原祖亞當在一百三十歲時生了一個兒子,也像自己的模樣和肖像,給他起名叫舍特。亞當生舍特後,還活了八百年,即九百三十歲死了。他子孫後代繁衍,數目難以計算。其中,到了默突舍拉,就活了九百六十九歲。

    值得注意,默突舍拉是聖經中的經典人物,並非因為他特別幸運或懂得養生之道,而是仁慈的上主給他特別應許和憐憫,還要藉他彰顯天主公義。聖經作者對他的事蹟記載僅是輕描淡寫,但有兩件事值得我們思考,那就是要從他的名字和長壽之道。

一、默突舍拉的名字──天主公義的審判

    默突舍拉的英譯是(Methuselah)。希伯萊語是(מתושלח),其名字原文的意思就是「天主公義的審判」。天主公義的審判從何以來呢?根據《創世記》記載,當人類過度崇拜物質生活,背棄天主的誡命,已經步向墮落,與天主的公義要求背道而馳。因此,天主決定以洪水毀滅人類,除義人諾厄一家外。巧合的是,降洪那年,正好是默突舍拉入土為安之年,這就應驗了默突舍拉名字的獨特意義──天主公義的審判。也就是說,默突舍拉的死期正是上主寬容人類的最後期限。

二、默突舍拉壽命──長壽之冠

  默突舍拉是聖經中記載最長壽的人,比彭祖還要長壽。他為何能如此長壽,看看,聖經中有應許人類長壽的途徑,其中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上主自會賜你長壽。這在新約厄弗所書第六章就有清楚的記載說:「孝敬你的父親和母親──這是附有恩許的第一條誡命──為使你得到幸福,並在地上延年益壽。」其二是遵守天主的道:聖經舊約列王記上第三章說:如果你履行我的道路,恪守我的法律和我的命令,一如你父親達味所行的,我必要延長你的壽命。

  當然,以上皆是聖經學者的研究,信不信由大家自己決定。目前,醫學及保健知識昌明,人的壽命雖然不可能回到食氣時代的高齡,但是,總比原始叢林時代要長壽得多了。如果我們樂意從良好飲食習慣、正面思維、生活規律、建構溫良的人際關係、事事以人為本、愛護自然環境,當然,更要事事祈禱,全心仰賴上主,樂天知命,那就是現代的長壽秘訣。

   

自殺!你真正的名字是絕望孤獨死


    衛生局官網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顯示,本澳今年首季錄得1414女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23歲至91歲;較上一季增加六宗,去年同期增加18宗;上述28個自殺案中,本地居民有25宗,佔89.3%,非本地居民共3宗佔10.7%

    根據資料分析,自殺原因依序可能跟慢性或生理疾病、精神病、賭博或財政問題等有關。衛生局指出,今年首季自殺死亡個案較上季及去年同期增加,其中不可忽略的是,本澳過去每季所錄得的自殺死亡個案的實際數量不多,容易受偶然因素影響出現波動;例如去年首季僅錄得十宗,故在低基數效應下,今年首季與之相比會有較大升幅。衛生局表示,新冠疫情持續超過兩年,鄰近地區疫情反反覆覆,市民難免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焦慮和精神壓力等心理問題,故此,市民疫情期間應堅持實行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不抽煙、少喝酒及放鬆心情,同時也應主動聯繫及關心身邊人,尤其長期病患及長者,受情緒困擾人士更可積極和主動地尋求專業協助及輔導。

 

孤獨與絕望才是自殺的真正兇手 

     上述的「官」話,看來最管用的是「主動聯繫及關心身邊人。」換言之,人在承受各種身心靈的痛楚時,如果能免於單打獨鬥,而是有人陪伴扶持,也許就不會動自殺的念頭。

    大家來讀一個真實自殺故事,看看一個孤獨絕望的生命如何走上不歸路。大學二年級,我被委派去機場去接一個香港同系學弟小方。一個皮膚黑實,高大俊朗,面露笑容的青年。我跟他同住一個寢室,是直屬學長,要負責照顧他。小方在香港屋村長大,父母是拾荒者,靠撿破爛養活一家四口。小方有個比他長十二歲的姐姐,早已出嫁。從小,小方與父母經常吵架,無心向學,經常曠課,終日流連球場或機舖,還不停誤交損友,讓父母非常擔心。

    初中畢業後,小方靠打散工養活自己,但經常與老板同事吵鬧而失業。有一晚,小方呆坐公園長櫈時,偶遇一位曾經教過他,他很敬佩的好老師。那位老師苦口婆心勸小方讀夜高中。瞬間,人生好像充滿光明,變得有秩序有目標。小方白天努力工作,晚上用功讀書,終於獲得保送讀大學。家人力勸讀商科或醫科,但小方感懷自己的遭遇,想當社工或老師,可以陪伴很多迷途羔羊重返正途。最終,小方選擇入讀師範大學教育系。

        經過快兩個月的適應,我認為小方已經適應大學新生活,一切都按步就班,順順利利,我都可以放手,繼續我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豈料,期中考試後,有一天,小方拿著剛派的英文考卷,坐在在圖書館門口石階上低泣,我剛好經過,一邊說安慰的話,一邊牽著他的手臂回宿舍。沒想到,禍不單行,小方接到父親來信,說一直佔用放破爛的公地給政府回收,沒地方放置回收雜物,只好結業。這兩宗不愉快事件讓小方整個人崩潰了。失眠、多疑、患覺、無法上課,還經常把護照及貴重物品交我保管。

    我亦只好請假看著他。有一天,我要去考試,叮囑他好好照顧自己,亦請同寢室沒課上的同學幫忙看顧。結果,我考完試回來,剛好走上了地下道,忽然看到從天有人跳下來,發出巨響。我直覺想到是他自殺。馬上跑過去,看到小方躺在幾輛單車上,奄奄一息。我馬上打電話叫救傷車,送到醫院急救。兩個鐘後,醫生從手術室出來,告訴我,這個男生一點求生意志都沒有,亦因為傷重失救了。

       事後,我回宿舍在他抽屜找到遺書。書中,他說虧欠父母養育之恩,還經常要父母擔心失望,無以回報。希望父親看到遺書,同意把可用器官捐出,作為對世界的小小貢獻。小方父母當然不同意,最後,我看著小方遺體送進焚化,感慨萬千,最後剩下一堆灰燼。    

       根據專家研究,一個自殺者會走過四個幽谷,以小方作為案例說明小方雖然活躍於團幫,但還是覺得自己與別人很疏離。離鄉別井,更倍加孤獨。本來要好好讀書,過一個充實有序的大學生活,豈料捧了一個零雞蛋,父母失業,他的生活徹底崩塌了。最後,決定自殺,但又想為父母及社會做一點貢獻,一無所有的他,只想到用捐贈僅有的內臟器官有需要的人。

 

硬鼓勵是在傷口灑鹽,給窩心正面鼓勵才是正道  

     諮商心理學者通常勸導人們不要講一些火上加油,弄巧反拙的硬鼓勵說話。以小方為例,我可以跟他說,你已經很幸運,很多人比你更慘;你應該堅強一點,要不然會辜負父母及那位好師的期望等等。

    必須要說,日本繼韓國之後,成為亞洲最多人自殺的國家。其實韓日都繼承變異的儒家文化,記得孔子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日本,小孩從小被教導不要麻煩別人,盡可能用自己的堅忍與方法解決困難。漸漸,難以啟齒就成為日本人孤獨絕望死的文化兇手。        

    在一個鬧市的街角,有一個盲人行乞。他用紙皮寫上「我是盲人,好慘,請給個發財錢開飯」,但就很少人理會。不久,一個陌路人經過,換上一張紙皮,上面寫上:「這是美好的一天,我雖然看不到,請停下,幫我感受到世界的美麗。」從那一刻開始,停下來跟他寒暄及給錢的人越來越多。

        一九九六年,我開始在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書,經常要去學校觀課。那個年代,學校還沒有請保安,必須按鈴對講。有一次,我去一所女校,走到校門前,看到一個木牌,刻著「閒人免進,非公莫入」,想了一下,我是「公」,不是「乸」,我就理直氣壯地進去。但是,我很不喜歡這種「學校重地,閒人免進」的負面文化。直到一九九九年,我全家參加了澳門回歸祖國第一團旅行,目的地北京。記得到了住處北京飯店,門前有一大片草坪,棟著一個牌,寫上「青蔥小草,腳下留情」,我心中所望的正面文化就是這樣子,而不是「嚴禁踐踏,違者必究」。那幾天,嚴寒的天氣,刺骨的小雨,凜烈的北風,小草雖小,風後雨後,更見青怱翠綠。

 

防自殺的體制與守門人的呼籲只是淤塞的航道

    記得在上兩週寫的從小教導孩子自殺是甚麼一回事》一文,提及我高中一位同學因為孤獨而絕望,繼兒跳橋自殺,葬身泥淖,我只能憑他褲袋裡的一串鑰匙認出他。今天,澳門自殺肇事者亦經常跑到橋上一躍而下。曾經讀過一點海事課程,橋頂下的海面是主航道,經常有挖泥,好讓海面不致淤塞,讓往來船隻暢通無阻。可是,要是非航道,經年累月,就會淤塞嚴重。如果人從橋頂跳下主航道,還來得及救拔起來;要是跳到淤泥部份,可能就會一直下沉致窒息而死。

    研究自殺的先驅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曾經說社會如果無法為市民提供一個框架,使他們過富尊嚴且有意義的生活,就會有人自殺。」特區政府為了預防自殺的確做了不少,社工局長更呼籲大家要作「生命守門人」。惟是,目下特區政府就是沒有徹底為民眾建立一個積極有效的框架,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已建構社會體制好像很健全堅實,實際更似千瘡百孔的淤泥,才會有十二歲到九十歲的市民孤獨絕望死。

 

知心朋友才是對抗自殺的最厲害武器

      與其相信政府有一套完備的防治自殺體制,不如自發動員,發揮朋輩守望相助精神,為想自殺或準備自殺者構建一個朋友關懷網更來得實際。朋友二字,源自象形文字。朋不是兩個月字,而是兩隻鳥一起飛。友是上面一隻手牽著下面一隻手。心理學家說朋友會經過五個階段一是只打招呼,二是談天氣,三是說別人的事與非,四是坦然表達自己,五是願意聆聽與同理回應別人的困難。

    面對自己抑或是旁人的自殺,朋友是非常重要的。自殺未遂的研究顯示,往往,在自殺邊緣,能救一命的,往往就是有一位知心友正好出現,還能及時給予正面窩心的鼓勵話語。所以,陪伴、同行、窩心傾聽、正面思維、多一個自殺以外的選擇,就像防彈科技,又像風雨後仍生意盎的小草。

    朋友別讓自己及身邊孤獨的靈魂身陷人生的苦難泥淖。 

從小教導孩子自殺是甚麼一回事

 

  

    本月,澳門接二連三發生自殺案,教人悲慟婉惜。四月五日,三十二歲女子凌晨四時獨自坐雅文湖畔堤岸,不久就墮海輕生。四月七日,三十七歲男子在公司廁格內用白色尼龍繩連接到上方天花板的金屬鋁條吊頸自盡。四月十三日,四十六歲男子在路環石排灣某大廈內自殺死亡。同日,五十四歲女子在馬交石街某大廈自盡身亡。四月十五日,四十五歲男子在寓所內燒炭輕生。四月十六日,六十一歲男子與家人行山後,獨自返回居所不久就跳樓身故。四月十七日,十二歲女童在家中一躍而墮在大廈平台身亡。四月十九日,三十八歲女子在漁翁街一大廈內吊頸死亡。同日,七十八歲男子在東北大馬路某單位內服藥自殺不治。

    顯然,這是澳門罕有同月有那麼多自殺案,澳門政府來不及應對,只發出珍惜生命的呼籲,司警局呼籲市民切勿散播鼓吹自殺訊息後,社工局局長韓衛也呼籲,著市民一起做「生命守門人」,關心身邊親友心理健康。

    目下,衛生局、社工局、教青局及民間社團、甚至專業心理治療中心都提供預防及事後的心理輔導服務。惟是,從少年到老年,自殺案似是一觸即發,防不勝防。到底,我們該如何面對自殺的文化擴張?我們該如何從小教導孩子自殺是甚麼一回事呢?

 

自殺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根據世衛定義:「自殺行為是指包括考慮自殺(或自殺意念)、計劃自殺、自殺未遂及自殺本身的一系列行為」,「自殺行為是一個複雜的現象,是由個人、社會、心理、文化、生物和環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

    談到自殺,不得不提研究自殺的先驅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涂爾幹於一八九七年發表其名著《自殺論》,旋即引起國際關注,亦成為研究自殺的顯學。涂氏提出自殺有四種類型:

一、自我本位型(egoistic):人是合群共生的動物,一旦與他人分隔,孤立無援,便容易產生自卑及憂鬱等負面自我評價,認定自己無存在價值,人生毫無希望。因此,當與家庭及其他關係親密者發生爭執,而又認為自己不被理解時,會斷絕與人接觸,長期經不起寂寞後,容易萌生自殺念頭,甚至因為某些瑣事爭執引爆衝動的自殺行為。筆者有一位同窗好友,父親是公務員,母親上夜班,姊姊比他大十二歲。從小,他就是一個乖孩子,放學就回家,免父母擔心,全副精力讀好書,幾乎沒有朋友。中學畢業後,我們一起離開澳門去升學。大二上學期,他眼見同學參加各類社團,又或談戀愛,自己卻形影孤單,終日呆在圖書館啃書。有一天清晨,他爬上我的床,問我如何結交朋友自那天開始,他就無法上課,看校內精神科醫生亦找不出病因。有一段時間,我請假陪他。一天傍晚,我陪他看了一齣電影後,他說自己的狀況很好,要獨自到圖書館,結果,他去跳河自盡。雙親及姊姊非常難過,但始終不解其品學兼優的兒子為何輕生?據我所知,他應該是承受不了長期孤寂的煎熬才自盡。

二、失序型(anomic):人需要安全感來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當社會文化的結構無法維持穩定性,譬如新冠肺炎肆虐,又或是因為賭業蕭條失業,影響個人的經濟,導致生活失序失安全感,自殺傾向就會飆升,前述四月份的自殺個案就是鮮活慘痛的例證。

三、利他型(altruistic):專指個人與國家民族或宗教有極強的精神聯繫,人會做出超越死亡的犧牲。例如屈原、文天祥的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神風敢死隊等為了榮耀自裁;狂熱信徒殉教;發動九一一自殺式爆炸案等,既有利他,亦有利己,深信死後得永生。近月,俄烏戰爭,許多烏克蘭士兵及平民,為了捍衛國家,前仆後繼,壯烈犧牲。

四、宿命型(fatalistic):當個人感到自己被極度禁錮,即使付出努力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命運,誠如當下的澳門,特別是不少年輕人覺得已經沒有未來,苦無出路,頓然成為宿命論者,只待一個偶發事件,牽動其尋死的情緒,就會自殺。前一陣子,一名高中女生在學校六樓危坐,經消防員及輔導員勸阻後,才打消輕生念頭。後來,得知該生與父母曾發生激烈爭執,導致情緒激動,頓時想到自己很可憐很宿命,才萌生自盡念頭。

  

教導孩子自殺是甚麼一回事

一、開設生命教育課,自殺課成為核心課堂

    多年前,澳門熱切推行生命教育,甚至邀請台灣生命教育專家紀潔芳教授蒞澳開課,培訓很多生命教育導師,亦在許多學校推廣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珍愛生命。不過,生命教育如斯廣闊,中國人對死視為畏途,有關自殺的教育難以走進尋常百姓家及學校課堂,更遑論引導學生明白未知死,焉知生的可逆原理呢?

    目下的中小幼教育課程,顯然以外在的知識攝取為主要教育目標。生命教育當然重要,但永遠排在課堂教育的末端,甚至光說不教。試問一旦處於生死關頭,中英數物理化學地理歷史能解燃眉之急嗎?能幫忙在生死一線產生一念之轉的積極作用嗎?認識自殺,甚而死亡教育,理應是首要的教育課題。

    當我們還停留在古希臘以來的傳統科目中打轉時,即語文、科學、數學、體育、美育及史地等。歐美先進諸國已經與時並進,將本來在大學才學到的科目轉化到中小學裡,如兒童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初階等科目。其中,法國非常看重用哲學探討生命與死亡,而英美等國比較喜歡讓孩子從社會學及心理學認識生命及死亡,當然亦包括與所有人都有切身關係的自殺議題。

二、開設善意溝通與衝突管理課

    溝通可以是一扇窗,釋放自由,讓我們看見彼此用心對話,聽懂彼此的感受與需要,然後作出善意的回應。溝通也可以是一道牆,審判我們,讓我們分隔兩邊,衝突頻繁,關係惡劣,甚至引起各種形式的衝突與暴力。可惜,我們從小到大,從家庭到學校,都沒有正式的課堂學好善意溝通。據此,人與人的衝突與誤解日深,終會爆發。

    許多計劃輕生者,如能在自己身陷困境時找到傾訴對象,把心中憤怒與抑鬱吐露出來,很大程度就能打消自殺念頭與計劃。許多自殺亦源於無法處理跟別人產生的矛盾衝突。青少年自殺案通常與家人及朋輩的衝突有關,試問我們有那一堂課有好好教導學生學習衝突管理呢?當親子及朋輩學會衝突可以是意見不一致,透過傾聽與接納,就能懂得彼此尊重;當親子及朋輩學會衝突可以是觀點對立,透過理性討論與爭論、凝聚共識、求同存異、順應妥協、甚至暫時「存而不論」,容後再議等方式來處理,衝突管理加善意溝通就能成為自殺的防火牆。

三、引進「#chatsafe」社交媒體安全討論自殺議題

    今天是個社交網絡互助的年代,誠如社工局局長韓衛也呼籲,市民一起做「生命守門人」,關心身邊親友心理健康。「#chatsafe」就是一個相當成熟完善的「生命守門人」平台。該平台呼籲大家坦然分享自己對於自殺的看法、感受或經驗;與其他受到自殺念頭、感受或行為影響的人溝通;回應有自殺念頭的人;紀念網站、專頁和不公開的群組。也許,被充份信任的老師可以善用「#chatsafe」平台的資源庫,以安全的語言引導學生討論自殺議題,從而讓學生真實掌握預防自殺的正向知識及技能。

 

    生命誠可貴;未知死,焉知生。當務之急,就是在教育園地開展自殺教育,讓孩子徹底明白自殺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教導他們成為「生命守門人」。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