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善問善答才能造就善教善學

 


 

    從小到大,我都是個不會發問的學生。換句話說,在我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即幼稚園到碩士班,不曾向老師問過一個問題。有趣的是,很多老師都喜歡且習慣在快要下課時,才問說有沒有問題?」通常又二話不說如果沒有問題就下課啦!

    到我開始當起老師來,我很鼓勵學生提問,但都是鴉雀無聲。到我當教育學院講師,教授教學法時,我就很著意教老師如何創造充滿發問氣氛的課堂,甚至,發問是我評量學生的一個重要項目。

    中國人講學問,講了多少年,都只是教師講學生聽。何時,有問有答才成為課堂的日常

 

禮記學記教我們問的學問

    禮記學記有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為人師者,當然喜歡教善學的學生,誠如孟子說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樂也。老師一點,學生就明,輕鬆愉快。為人師者,經常教到不善學的學生,或是牛皮燈籠,或是專注力不足,更或是無心向學。總而言之,教到這樣的學生,老師會吐血,然後倦怠。

    禮記學記講到善問,但沒有指明是善問是老師的職責還是學生的本份。換言之,無論是老師及學生,都應該抱持善問的態度,練就善問的能力,擁有善問的能力,就能有力有序推進學習,不僅學有所成,更能學得快樂。古人不單要求教者與學者皆要善問,更上層樓的要求是要善答。假如課堂上只有問而無答,課堂只剩下講課;假如課堂上只有答而無問,那一定是答非所問。惟有有問有答,問與答都精彩,課堂才生氣盎然,教學才能相長快樂。

 

為甚麼中國的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提問?

    筆者在教育學院教授班級經營課時,常常跟學員開玩笑說,要中國學生上課保持寧靜,最厲害的方法就是問問題。不要以為學生害怕老師問問題,原來很多老師更怕學生問問題,生怕答不上就很丟臉。

    教育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論到教師的權威時說,教師的首要權威來自傳統,這方面中國文化影響教師的權威及面子非常深遠。隨著世俗化社會發展,教師自己都知道傳統的權威已所剩無幾。但是,許多時候,老師站在教室講台時,這隻教師權威精靈又再次附體,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亦導致課堂氣氛老是嚴肅枯燥。試問一個從小如我般不問問題的學生,長大後要搖身一變成為善問善答的老師,真的是有點緣木求魚。甚且,我曾聽過極權威的老師批評發問時說「明就不用問,問答都唔會明

    再者,中國人的課堂非常重視知識的大量吸收,所以,一般課堂顯然成為教師趕進度,猛灌學生知識的場域,而不是師生透過善問善答的碰撞型塑學習。還有,中國文化似是不鼓勵發問,甚麼「沉默是金」、「槍打出頭鳥」、甚至是被認定「搞事及頂撞老師」等等。顯然,發問變成一項冒險行為,問得好會被誤以為「搏出位及搏老師加分」,問得差則會被當眾嘲笑,無地自容。

一切成功的教與學皆從善問開始

    曾經看過宋朝朱熹的傳記,裡頭有一個很有趣的發問故事。話說有一天,朱熹老師帶學生爬山,好不容易登頂,大伙兒席地而坐。有一個很熱愛自然科學的學生發現地上有貝殼,非常不惑,於是問朱老師。朱熹非常直接回答學生說,因為這山以前藏在海裡。學生驚嘆老師的學問知識淵博!,可是,朱熹很不悅地說「這是枝末之學,不可與義理之學同日而語。」也許這個故事純屬穿鑿附會。但是,如果真有其事,也許我們的理學大師就埋末了一個充滿潛能的自然科學家了

    美國著名記者、艾美獎得獎者、CNN前主播法蘭克•賽斯諾(Frank Sesno)在最新出版的新書精準提問的力量:成功的人,用「提問」 解決問題(Ask More: The Power of Questions to Open Doors, Uncover Solutions, and Spark Change)。在這本書裡,賽斯諾說問對了問題,就能解決一半以上的棘手局面!成功的人,都用『提問』解決問題!套用他的話,問對了問題,就能解決一半以上的教學難題!成功的師生,都用提問解決教與學的難題。

    原來,問是一門學問,賽斯諾總結了其記者生涯,整理出十一種問題類型,換言之,就是十一種問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其中有八條比較切合學校課堂的實際需要。

1.診斷型提問──找出問題核心,做出正確判斷自古以來,中醫就憑「望、聞、問及切」來診斷病因。在課堂裡,老師通常只會問一些極其封閉的問題,如「對定錯」及「明唔明」?這些標準答案的問題,隱藏著不明白的學問就無法顯露出來,教學就只能停留在記憶與背誦,無法進路到理解,更遑論分析、綜合、應用與批判。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提出兩個非常重要的診斷問題,一是「你這是甚麼意思?」二是「你怎麼知道?」透過正面回答這兩道問題,自然診斷出師生對於教學內容的認知與理解程度,對推進下一步優質教學打下重要的基礎。

2.策略型提問──看見局勢,評估目標、利益、風險、後果教學不僅是眼前的知識獲得,更重要是能幫助學生形塑中長期的學習願景與目標,如此,才能鞏固學問,還能學得精準深入。

3.同理型提問──探索對方內心真正的想法,取得認同學生經常掌握不了教師的教學內容,容易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此時,老師應透過同理問題,跟學生問說「我當學生時都不明白,請說出那裡不明白,錯誤理解是常有的事,老師會與你一起面對難題。」這樣,學生才容易重拾學習信心,有了信心,就自然容易學會。
4.
搭橋型提問──破解冷漠、敵意的防備,建立善意的對談
師生關係往往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所以,為人師者,多去問學生具搭橋功能的問題,如對學生的發問發言很感興趣,溫柔地請學生解說清楚,擺出願意接納的態度,如答得好,可以再具體一點更好等等。師生關係好,學生自然放膽問具教學價值的問題。

5.衝突型提問──能向對方確實究責,挖掘真相,留下紀錄許多時候,師生免不了發生衝突,身為教師,理應同情理解學生之餘,亦應該教學生直面真相。如問學生「這道題真的是你做而不是抄同學嗎?」又或是問「測驗卷上的簽名真的是你媽簽的嗎?」教師的權威肯定是建立在以事論事,人事分開的理念上。無論是學生有多錯,都只能批評,而從不做人身攻擊,這是問問題的基本教育操守。

6.創意型提問──跳脫框架的思考,激發創意和想像沒有創意的提問,那會有創意的能力。當年,如果牛頓不跳脫框框,向老師問「為甚麼蘋果一定是向下跌?」就不會有後來的物理學成就?記得,問對了具創意的問題,就能成就有創意的學生。

7.任務型提問──把棘手狀況轉換成彼此共同目標,提升對方的使命感俄烏激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問北約是否設立禁飛區,阻擋俄軍進攻。澤連斯基早料北約會拒絕,但就這一個提問,更能激發烏克蘭上下一心抗俄。同樣,教師應經常發出具使命感的問題,如我們要不要全班升班?藉此砥礪後進生的鬥志。

8.科學型提問──檢驗觀點的對錯,探索未知課堂的提問本就是磨練學生的科學求真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必須具備理性的思考能力,經常提出科學理性的問題,好讓學生在堂上,或以後的人生都善用科學思維去好好生活。

 

    「子入太廟每事問」,因著好奇,不恥下問,孔夫子成就了至聖先師之美譽;今天,我們的孩子都充滿好奇,讓我們為師者,一起努力教會學生提問,點燃好奇學習之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