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勿讓「焦慮世代」惡化成「世代焦慮」


 

    嚴寒天氣的上課日早上,溫度只有攝氏六度,加上綿綿不絕的雪雨,讓莘莘學子及陪伴他們上學的家長更添寒意。如果一切的關愛、期望、陪伴、資源都是教育資本,相信很多心水清懂經濟計算的家長,都認同學校教育與學生應該得到的快樂人生落差巨大。因為,我們的孩子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也許在谷歌都能搜尋到。孩子在學校理應獲得自由、快樂、健康成長的教育,可惜,現實的學校教育不但沒有滿足他們的需要,更造成許多本不應該出現的學習焦慮。當家長看見學校處理不了他們的學習焦慮後,轉而把孩子送到補習社,那知道,補習社會令他們的學習焦慮更嚴重。

    澳門是個教育保守的城市,不管是一般學校、名校、抑或是國際學校,都是以老舊零碎知識灌輸為辦學宗旨。與國際先進教育大國相比,無論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我們的教育很可能遠遠落後四份一個世紀,甚或更長。澳門不但在知識教育落後,更在品德教育、哲學教育、甚至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教育都落後很多。

    也許,讓我們回到公元前四百多年孔夫子的年代,他苦口婆心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換言之,當孩子們已經充份掌握孝、悌、謹、信、愛眾及親仁,最後,尚有餘力的話,才好好的學習知識。試問,今天,那一所學校從小就教孩子這些一生受用無窮的德行呢?而這些德行不是陳義過高的八股教訓,而是能讓孩子快樂生活的良方妙藥。

    又或者,教育官員很喜歡在公眾場合自鳴得意的說,澳門學生在PISA國際學能測試成績名列世界前茅,可是,我們卻一直沒有正視同一個測試中,澳門學生的低生活滿意度高出國際標準,當中,歸屬感低及焦慮情緒高是必須正視的精神健康課題啊!

 

前車之鑑菁英教育系統的失敗者

    筆者當年在台灣曾任教過初中,當班主任的我天天要七點二十分前到教室看學生早自習,還經常利用這段時間代其它科目老師測驗。其實,早在學生進校前,已經接受過能力分班的測驗,所以,當帶的是前段班,早自習的讀書氣氛及測驗認真程度是讓老師很感安慰的。要是帶的是後段班,早自習時很多學生都在睡覺,測驗都是交白卷。記得當年的畢業典禮舉行那夜,筆者要在學校值夜,即兼當護衛員。三更半夜,初中三第十四班即全校最差的班級的課室起火,經消防隊滅火。到了天亮,筆者第一個進該課室,發現教師講台及學生桌椅都燒剩廢鐵,而用石造的黑板卻留下紅色的字句,上面寫著我們是被遺棄的一群。那天,筆者就決定離開台灣,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澳門從事教育工作。

    幾十年來,台灣教育不斷邁向以人為本的正道上,諸如早已取消能力分班。二月上旬,台灣教育部長潘文忠本表示,預計今年九月起非高等教育不用強迫參加早自習、課前及第八節禁考試,學生可以在八點十分到校上課。近年,台灣教育不斷採取鬆綁措施,讓師生有更多自主自學的空間,亦展開更多與時並進,以人為本的課程改革。108課綱所著重的素養培養,強調的是將所學的知識結合能力與態度,並轉化活用於生活,進而能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這將改變過去「死背、死讀書」的學習方式,且無法靠強調重複練習的補習來達到的。

 

澳門學生就像賽狗場中永遠追逐不到電兔的格力狗

    讀小學時,學校舉行運動會,就租借鮑思高學校的沙地球場。到了中學,就改到蓮峰球場,又名逸園賽狗場。運動會舉行期間,都會看到賽狗場的工作人員牽著格力狗繞圈走,偶爾,會啟動那隻電兔讓狗狗去練跑速。當然,電兔被調校的速度一定遠超於狗狗能逮獲的。當時,覺得格力狗真的很笨,永遠靠本能去追逐永遠捉不到的電兔,而聰明的賽狗場老闆,就是靠著格力狗永遠在追逐的輪迴中發大財。

    沒想到,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越來越覺得澳門教育體制就像賽狗場,學生就是一隻一隻傻傻的格力狗,看起來被培養到好像很強壯、很機靈、很會跟著大人預設的目標奔跑。原來,這些所謂的目的會一個接著一個迎面而來,而且沒完沒了。我們讀完小學就上中學,讀完中學就讀大學,讀完大學還要讀碩士,甚至博士。出來工作後就要競逐買樓這個艱鉅的目標,許多年輕人才恍然大悟,窮一生的努力都買不起一個單位,就算靠父母的老本,能付個首期,都要當幾十年的樓奴。

    從家庭到學校,從科舉到現代教育,我們都擺脫不了不斷追逐的焦慮人生,學生如是,家長如是,整個社會體制都如是。

 

失焦的課程導致焦慮世代頻盈

    去年,澳門有三位十五歲左右的青少年自殺,據了解,跟學業焦慮及家長不當期望有關。雖然,特區政府生近年推出了很多珍惜生命的舉措,透過不同層面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養,提升抗逆能力。如在《品德與公民》科教材中設有專門章節教導學生珍惜生命、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教學內容,甚至設置品德與公民教學資源庫供教師使用。亦籌組了學生幸福感專責小組,定期訪校提供優化建議。當然,亦為教師、學生輔導員及家長舉辦相關培訓活動及資源,加強家校合作,宣傳和諧家庭及精神健康觀念。

    特區政府不斷推出各種教育改革,亦立了很多改革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規及指引。就如頒行《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行政法規,試圖想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擺脫測考領導教學的頹風,甚至想徹底甩掉為世詬病的留級之都的污名。但是,當學生人口及班級人數越來越少時,無論是4%抑或是8%的留級率,心水清的學生、家長及老師都知道是形同虛設。  

    上述種種舉措都是很價值的,但正本清源,還是要在正式的課程改革方面著手。學校教育說要致力踐行五育並行。對的可是,當大家走進學校課堂,學生的《品德與公民》德育課本來是思言行的快樂探索,卻被掏空跟語文操練課沒大分別;教育部門好意要求學校增加體育課,但我們的體育課仍被視作閒科,課程設置失焦,簡單如怎樣教學生透過呼吸獲取正能量,活在當下,甚至有治療作用的都沒有教;我們的群育只是個口號,乏善可陳;我們的美育進步了,變成視覺藝術,總比上課臨摹畫畫好。但是,美育遠超於視覺藝術教育,試問有那些學校真的教導學生透過美育,讓學生自由快樂及充滿創意成功感呢

   

荷蘭最快樂的成人養出最快樂的孩子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荷蘭十五歲的青少年之中,有九成的女孩和九成六的男孩認為自己的「生活滿意度很高」。相較於其他國家,荷蘭小孩擁有更多自由,但也要從小承擔更多的責任與後果。傳統的課程盛行「垂直式課程與教學」,即老師教甚麼,學生就照學甚麼,教學對於自尊和自主性都有負面影響,僵化的競爭也是如此。荷蘭學校奉行「平行式課程與教學」,師生可以共同擬定課程,老師通常擔任輔導的角色,而學習的主人一定是孩子,而教與學的成功指標是孩子快樂且學有所成。

 

    傷痛不代傳,教育的傷痛更應徹底消除,要不然,「焦慮世代」會延續到「世代焦慮」。十九世紀快樂教育家斯賓賽說「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管,你從這頭吸進去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另一端流出來的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把快樂教育的理念化作孩子快樂成長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才是消滅「焦慮世代」及防止「世代焦慮」的不二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