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家校必須認真好好教的失敗教育

 


   

    大家小時候,一定讀過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成語;又或是,鬼馬的小朋友會給你出道IQ題,鄭成功的母親是誰當然又是失敗啦?筆者讀大二時,必修中國現代史,堂堂課,老師都會問一些很刁鑽的問題。有一次,點到我的名字,老師問孫中山發動第九次黃花崗起義,史稱三二九革命,但是,三二九是農曆,要我回答新曆是那一天?上世記八十年代初,Google大神還沒出世,只好低頭無語,幸好看到我的舊書頁有學長留下四月二十七日遺言」,即刻抬起頭回答,果真答對,還贏來全班同學熱烈掌聲。孫中山革命連續失敗了十次,到第十一次才於武昌起義,成功推翻滿清帝國,建立中華民國。

    看上去,家庭教養及學校教育都有提及必須經過失敗才會獲得成功。但是,我們很少學習失敗,頂多就是要總結失敗的教訓,重點就是如何儘快擺脫失敗,全力邁向成功。

    最有資格談失敗的愛迪生曾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與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失敗學Failosophy作者Elizabeth Day說:「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生命系統的升級,都是資料收集的過程。」我們從幼稚園到高中,年年都要上語文、數學、英文等主科,但就沒有學也許比這些科目更重要的人生科目,就是失敗教育

 

重新認識何謂失敗

    失敗的英文是failure,指一般的失敗,如考試失敗不及格,面試失敗見不成份工。Google的定義是the neglect or omission of expected or required action,即「忽視或遺漏了預期或需要採取的行動。」另一個失敗的英文是pech,指因為無法掌控或厄運臨頭引致的失敗。原來pech這個字與pitch,即瀝青是同一個字根,表示黑色或黑暗的狀態。換句話說,pech指身在無法解釋的黑暗處境,難以看到一線曙光。

    失敗可以有很多客觀的定義,常見是未能達到客觀的目標,如考試不及格。你如何「定義失敗」會影響你的思想,你的行動,進而影響你的人生。失敗也可以是很主觀的感受與判定。我們可以問自己甚麼是失敗?失敗對我意味著甚麼?也許,當眾人都認為我很成功時,為何我會仍然覺得自己很失敗呢?所以說,客觀的失敗通常是未能完成指標或目的,而主觀的失敗通常對個人的表現不滿意,又或是自信不足。

 

我們為何害怕失敗?

    也許,大家都聽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老話,言下之意,即是說父母絕對是正確的,不會有錯,既然不會錯,自然不會失敗。尊卑輩份及面子掛帥的傳統家庭文化,成人及權威是成功及不會差錯失敗的典範,既然說是典範,那麼,小孩子就是要努力學習成人的典範,甚至青出於典範勝於典範。就這樣,我們把這種傳統傳遞下去的同時,亦把當中的傷害一代傳一代。

    看看,我們的儒家傳統教導說不二過。不二過可以是不要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也可以是說不要發生最低級的錯誤;亦可以是不要犯別人曾經犯過的錯誤。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就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吃人禮教中成長。不僅僅是中華地區,就算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韓國、日本及新加坡亦如是。日本電視神劇女醫神Doctor X播到第七季,每集女主角外派女醫大門未知子都會堅定不移的說我是絕對不會失敗的

    再看看,從小,我們的家庭作業就是要做對才能交給老師,為了應付這傳統無形的壓力,家長及補習老師都會把關,絕對不能讓一份完全由孩子做而且會有錯的功課交到老師手上。當老師改到一份錯漏百出的作業,當然會很生氣,會痛罵學生懶惰,更會打從心理會判定這孩子的父母疏於管教。

 

原來PISA都有測量孩子的失敗感

    不要以為PISA只有學能表現成績,原來有欺凌、社會參與等比學能成績排名等重要的表現值得關注。翻閱二一八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的結果。在PISA調查中,有問學生:「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根據學生的回答,再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結果,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學生是台灣第一,新加坡第二,澳門第三。其實,日本、香港、澳門的學生亦非常害怕失敗。

    的確,人人都想成功,成功會讓人快樂滿足,沒有人想失敗,失敗令人痛苦沮喪。但是,我們的家庭與學校教育卻讓孩子深信,要盡力避免失敗,失敗是羞恥的,於是不允許失敗;甚且,成王敗寇觀念根深柢固,贏就成功,輸就失敗。漸漸,孩子就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不斷給自己施壓。

    不允許孩子失敗,不僅會導致孩子抗挫力差,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問題。一個人長期有壓力,有焦慮,必定會像一個充氣的氣球,總有一天會爆炸,甚至自我毀滅。由此觀之,我們必須正視失敗,更必須教導自己及孩子失敗為人生不可或缺的歷連練。

 

看看歐美先進諸國的失敗教育

    在澳門,很多學校都會定期邀請成功校友回母校演講其成功奮鬥的經歷,可是,主講嘉賓都會講其中遇上的失敗與挫折,但只是為顯得其成功更亮麗而已。在歐美先進諸國,學校都十分重視「失敗教育」,甚至會舉辦「失敗週」系列活動,邀請知名人士來學校分享他們失敗的經歷,而不是成功經驗,有時候是鼓勵大家上台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PISA表現卓越的芬蘭,是最注重失敗教育的國家,從二年開始,芬蘭就設立「國際失敗日」(Day of failure),每年十月月十三日,芬蘭人都會鼓勵全世界人民「自曝其短」,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擺脫對於失敗的恐懼,甚至在官網上列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失敗指南」,教人們如何「失敗」,其中要點如:1、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失敗一次。2、把失敗發佈在社交媒體上,貼上話題#dayforfailure#,分享的同時,盡情為其他同樣經歷了失敗的小夥伴點讚。3、買超棒的食材,仔細研讀食譜,一切準備就緒以後,把所有食材燒掉,等到冷卻之後,再把它們吃下去。4、把自己的「囧照」分享到社交媒體上。5、在youtube上搜索「失敗」。記住,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為了拍一部「失敗」的作用,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失敗」的視頻?6、在臉書上分享今天遇到的一件囧事,越讓你尷尬的事情越好。7、請私藏這個行動指南。8、鼓勵大家從失敗中學習等。

    原來,這一份「失敗指南」也在全力推廣給父母學習:1、比如父母也可以設立一個「家庭失敗日」,在這一天父母可以和孩子在網上檢索有哪些名人失敗的故事,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正常的事,人人都可能失敗;2、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對,一切都會過去;

3、甚至還可以讓孩子嘗試失敗,比如玩遊戲時故意讓孩子輸,讓孩子體會失敗的感受,這樣孩子下次失敗就不會覺得難以承受。4、要讓孩子從失敗中學習,這樣才能一點一點地向成功靠近。能否成功固然重要,能正確面對失敗也同樣重要。5、要想孩子抗挫力強,父母率先與孩子一起上「失敗教育」課,讓失敗成為家庭生活教育的日常話題,父母與孩子在失敗文化中彼此包容、擔待及成長進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二○二○年指出,全世界有三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一名。

    一年將盡,別忘了,今年我們有三個十多歲的少年自殺,潛藏的焦慮憂鬱的高危個案隨時爆破。歸根究底,都跟我們逃避面對失敗,拒絕學習失敗有關。當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大健康產業時,可有想到,失敗教育都是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