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筆者的學生,剛剛大學畢業。回首小明五歲時的聖誕假期。某一天,筆者在任職學校後巷吃午飯,一個身穿破舊短袖汗衫及短褲的小男孩,冷到嘴唇都發紫了,正在食店裡向食客討點剩飯吃。我請他吃了一頓飽飯,他就告訴我他的悲情故事。小明與同母異父的哥哥,和吸毒爛賭的母親同住,母親經常失蹤,兩兄弟就只好挨餓,到受不了的時候就來食店討飯吃。那天,債主臨門,把門鎖孔塗滿蠟,使到兩兄弟有家歸不得。哥哥已經十幾歲,寧願挨餓受凍都不肯拋頭露面,只好推弟弟出去,可憐的弟弟只好放低一切尊嚴,伸手向食客討飯吃。
幾經折騰,小明進了幼稚園讀書,在一所教會辦的兒童院住。許多次,小明在上課前,都站在小賣部旁垂涎欲滴,望包止餓。原來在小明的院舍,不論高矮及肥瘦,早餐都只得一片方包及一小杯牛奶。小明個子雖矮小,但吃量驚人。從那天起,小明就可以在學校小賣部拿兩個豬仔包吃,直到高中畢業。畢業典禮,失蹤多年的母親突然出現,但又旋即再失蹤,從此人間蒸發。小明考上大學,離開院舍,四年都住在宿舍,畢業了,幸運找到一份體育教師的工作,開展自食其力的人生。
學校沒有深教的四個負面情緒
美國當代知名的心理諮詢學者安迪•史坦利(Andy Stanley)在其名著《告別受委屈的自己:別讓情感的虧欠,變成情緒與關係的毒素》(Enemies of the Heart)中,用債務的觀點說出人的四大負向情緒狀態,分別是罪惡感、憤怒、貪婪及嫉妒。
一、罪惡感:我做錯了事,得罪了你,讓你受到傷害,因此,我深信自己「虧欠了你」。從自卑心理學看,很多孩子都誤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好,不聽話,沒能討好父母的歡心,甚至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事,自自然然由心生出罪惡感。兒時的小明,幾近沒有享受過母愛及家庭溫暖。很多次,他非常狐疑自己腳頭不好,來到這個世界,帶給母親衰運,以為都是自己虧欠了母親,虧欠了這個家,所以,厚著臉皮向人討飯是罪有應得的。
二、憤怒:憤怒是我得不到應得的東西的情緒反應,這份憤怒可以是向內嚥下,亦可以向外發洩,但本質都一樣。小明性格內向,因為不敢向人表露自己的悲慘際遇。眼看到同學有家、有家人,自己卻寄人籬下。很多次,一碰到同學的嘲笑,就像是山洪暴發,憤怒之情不可收拾。慢慢,小明從覺得自己「虧欠了你(母親)」變成「你(母親)虧欠我」。
三、貪婪:一般來說,從來沒有一個人會直白承認自己是個貪得無厭的人。相反,貪婪的人認為他所得的一切好東西是他應得的,不只是這樣,他還認為他可能得到的每一樣好東西也都是他應得的,所以,會不自覺地掉進貪婪的深淵裡。換句話說,貪婪就是「我虧欠自己」。小明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物資及精神都非常匱乏的環境,能吃上一頓飽飯,能睡一個暖覺已經很奢侈了;就算是住在院舍裡,希望能比其他院友多吃一點都不行。正是因為如此的不足,小明才發奮圖強,力爭上遊,用功讀書,要求自己能憑個人努力掙得應得的,甚至要得到更是多的。今天的小明,不僅有一份體育老師的工作,下課後更去當教練,還學投資,務要不斷滿足物質需要。許多次,小明都跟我說窮是很可怕,但不斷擁有是很吸引的事,永遠都覺得很不夠。談到精神生活的貪婪,小明卻左閃右避。
四、嫉妒:所謂嫉妒是指自己對別人的既有利益產生一種想佔有的情緒體驗。嫉妒心理總是與不滿、怨恨、煩惱、恐懼等消極情緒聯繫在一起。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內容,在名譽、地位、錢財、愛情四個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還有,最終極的嫉妒是「上天虧欠自己」,即是說是天虧待了我,我才會嫉妒別人。小明的際遇更讓他怨天尤人,更讓他嫉妒他已有,但別人有更多更好的;亦讓他嫉妒自己沒有,而別人就有的。
安迪•史坦利說,罪惡感與憤怒對立,貪婪與嫉妒對立。罪惡感只能透過懺悔,憤怒要透過寬恕,貪婪要透過慷慨,嫉妒要透過讚揚,才能讓人從有毒的情緒解放,重返自由人的生活。學校的任務不應只灌輸知識給學生,二十一世紀的學校教育,教導如何面對負向情緒也許比學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有意義與價值。
學校沒有深教的四個正面情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寫了一本暢銷書《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書的末尾介紹了四個簡單容易,小學一年級該懂該做到的EQ。
一、感謝: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叮囑小孩收到利是時要說多謝,但我們很少教導小孩關於感謝的情商智慧。感謝是別人為我們付出,甚或做了讓我們快樂的事。所以,我們說感謝的同時,更應該懂得從內在發出由衷的感恩之情,這份感恩之情是滋養一個人成長的重大力量。換句話說,懂得事事感恩就能治療罪惡感,不再覺得虧欠別人,這份感恩會讓人越來越輕鬆、快樂及自在。
陪伴小明一起面對生活及情緒的煎熬,很不容易才讓他懂得一切所得都是白白得來,每天都有很多人為我們默默耕耘及無私服務,學會感謝,拉開了小明的生活視野及心胸。
二、對不起:當小學老師,最不喜歡學生向其他同學說:「對唔住囉!」因為這個「囉」字充滿不憤氣及不情願。對不起是因為我們做了一些傷害了別人的事,為了表示歉意,所以要說對不起。惟是,高曼說,如同說感謝一樣,說對不起亦應該發自內心,有充足的反省及悔過,然後說出對不起,這對不起亦應該包含勇於改過遷善的意欲與行動。從小在艱困環境成長的小明,必須要用強悍的姿態去生活,那裡會那麼容易跟別人說對不起。可幸,小明終有機會深深體會對不起能改善與別人的關係,贏來更的朋友,知道誠懇說對不起的價值。
三、禮讓別人:我們經常教導孩子禮讓,但就容易成為行禮如儀,喪失了其中的精神。禮讓是體察到當下情境,有人比我更需要,如先讓老弱者公車座位或坐電梯。這份敏感別人的處境與需要是當代為人處世非常重要的品德修養。
小明從小已明顯輸在起跑點,何來懂得禮讓的價值。院舍的訓練讓他更覺得禮讓的虛偽。及至介紹小明當義工,讓他認識世上果真有無私的奉獻,有發自內心禮讓的動人經歷,開始厭倦爭先恐後的日子,學會輕鬆自在。
四、堅守立場:我們可以禮讓別人,亦當仁不讓,擇善固執,堅持原則及立場,高曼說這不僅僅是價值觀的培育,更是獨一無二的個性塑造歷程,社會上應該有不同人堅持自己的立場,亦應該學會彼此尊重對方的立場,人與人間,國與國間,才能和而不同,多元並存。
小明是一個非常固執的孩子,一定堅守自己的原則及立場,從不把別人的看法放在眼裡。有機會讓小明參加源自菲律賓的生活體驗營,讓他在營中學會聆聽不同參與者的立場,學會尊重與包容。
今天的小明仍然是一隻飽受滄桑之苦的驚弓之鳥,仍然有罪惡感、憤怒、貪婪及嫉妒,可幸,亦注入了感謝、對不起、禮讓及堅持立場的EQ正能量。學校也許是蜻蜓點水的學過上述八項情緒管理。但是,可有想到,這些情緒管理能力也許比名列前茅更有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