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爾谷福音第六章,講到耶穌滿心歡喜帶著門徒回到自己的家鄉。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裡教訓人,有紋有路,讓眾人驚訝說:「他這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樣的智慧?怎麼藉他的手行出這樣的奇能?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他的姊妹不是也都在我們這裡嗎?」奇怪,如果是本鄉出了如此有講道魅力的老師,應該與有榮焉,高興都來不及,為何會反感及排斥耶穌呢!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顯然,心情低落的耶穌在那裡不能行什麼奇能,祇給少數的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耶穌也因他們的無信心而感到詫異,遂周遊四周各村施教去了。
要明白耶穌為何在本鄉不受歡迎,或者說為何本地薑唔辣,也許先看看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就能知曉。在一個洞穴裡,有一群囚犯被手鏈腳鐐一個靠一個面對洞壁,只能看到外面陽光反射的影子,他們誤以為感官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世界。可是,有一個囚犯掙脫了鏈鐐,走到外面,被刺眼的陽光遮擋視線,一會兒,才看到真實的世界,滿心高興回到洞穴內,一一把同胞的鏈鐐解開,告知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真實美麗。事與願違,同胞們一到外面,抵受不了陽光的刺眼,心生憤怒,就一起打死了他。這群被捆綁的囚犯處於無知的狀態,但仍以為自知,且盲目地迷信感官知識,把影子當成真理。如果說洞穴世界是感官世界的話,那麼洞穴外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同樣,如果現世是個物慾橫流的變幻世界,那麼,耶穌想揭示的真實世界就是永恆喜悅的天國。
按照教理論述,先知(prophet)這詞來自希臘文(prophetes),意即天主的代言人,是被天主所召選向祂的人民傳遞訊息。「先知」是天主的代言人,要宣揚上主的旨意。為了達成使命,在眾人皆醉的年代他獨醒;在眾人妥協的時候他堅持真理,說出真話,甚至可能為主喪命而在所不惜,且看耶肋米亞先知就是最佳的典範。「先知」亦能會擔任警戒者,因為人總是受私慾偏情所影響,當百姓犯罪離棄天主的誡命時,先知要呼籲百姓悔改改正。當然,「先知」更是說預言者,尤其將俗世人難以理解的末日、復活及天國等信息傳揚出去。
耶穌在世三十三年,前三十年都在家鄉度過。天主特意選擇了耶穌的生活環境和家庭,以及和他在一起的夥伴、鄰居、老鄉,本來是讓他們能有與神親近的福德與榮耀,納匝肋人沒有思考,沒有反省,僵化地死守梅瑟的教訓,對超出他們經驗的事情漠不關心,不問也不管,也不願參與,更一口拒絕了耶穌的盛意。即使親眼見到耶穌的神跡,納匝肋的父老鄉親依然不相信。對他們來說,耶穌本事再大,也不過是「約瑟的兒子」罷了,他們就是無法接受耶穌是先知,甚至比先知更偉大的天主子。
天主子以平凡人的形象生活在人群中,甚至願意活出人的喜怒哀樂及人性的軟弱。很多時,人不受歡迎是因為他的身份,因為他們所認識的耶穌只是個木匠之子,身份低微。沒料到,耶穌竟比經師更有權威地誦讀舊約,讓在場的人既驚又妒。
「先知在本鄉不受歡迎」如同「本地薑唔辣」一樣,其實,本地薑最辣,只是無論你有幾辣,只要來自本地,來自澳門,幾辣都沒用。耶穌本來不想透過行奇蹟等及吸睛的方法讓他的鄉親相信他是救世主,耶穌卻嘗試用很本土人性的方法,換來的是不解、排斥及詫異。儘管耶穌能行奇蹟就立刻可以改變人的心智,但是,祂仍然樂意給人自由選擇及判斷的空間,浪漫一點說,耶穌寧願把智慧與永生留給有緣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