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機器人能代替教師嗎?(二)

   

    老師有沒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呢?會不會成為未來教室中多餘的人類呢?毋庸置疑,又更多的工作,機器人比老師做得更好。機器人與教師在同一個教室裡上課,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問題是,老師是主教,機器人是助教;還是機器人是主教,而老師是助教呢

    總體來看,教師會受到人工智慧嚴厲的衝擊,仍然以教書為本業的教師,不可避免會被淘汰。未來,教師的總數將明顯減少,但不會消亡,那些能真正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對學生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教師,在人工智慧時代依然會有獨特的使命與價值。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知識獲取越來越容易,但是如何讓孩子在一個機器高度發達的社會還能保持良好的心智,這一點,不可能指望冷冰冰的人工智慧來完成。如何讓孩子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員而不是機器的奴隸,是越來越艱鉅但有意義的任務。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接受人性關懷與薰陶,而有血有肉的教師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們都是從3D 的歲月走過來

    人類從野外叢林與大自然及猛獸博弈走到今天的文明生活,中間實在經歷過無數艱苦的3D人生,即困難(Difficult)、骯髒(Dirty)及危險(Dangerous)。 

    人類在邁向文明進化的過程中,遇到史無前例的困難,先是茹毛飲血,學會鑽木取火後,從而懂得熟食,進一步免於細菌病毒的侵害,健康壽命進一步得到保障與延長。

    在面對骯髒生活,人類本來非常無知,一直到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一個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的匈牙利醫生,試圖在維也納的產房內實行洗手制度,以降低死亡率,但遭到非議及排擠。最後,實驗證明有洗手及沒洗手的產房的死亡率大相逕庭,醫護界才恍然大悟,醫院裡惡劣的衛生條件可能是造成感染蔓延的原因之一,而洗手消毒的簡易程序卻拯救了很多生命。

    在面對危險方面,人類演化出的爬蟲腦有個管控危機的杏仁核,遇到危險時馬上做出評估及本能反應,如果能戰勝對方則主戰,如果打不過對方馬上逃走,如果成敗參半則主力穩守。今天,人類走入文明的前沿,累積了很多經驗,更憑創意製造了很多工具,免於猛獸獵食,免於骯髒危害,許多困難都迎刃而解。

機器人的誕生正是人類經歷3D的成果,人工智慧專家仿照人類大腦新皮質共有的三百億個神經元,發展出人工智能,其中,專家約翰希爾勒John Scarle)將人工智能分為兩類,一是弱人工智能,即大數據有助於弱人工智能的發展,讓電腦做到人所能做到的事;二是強人工智能,透過深度學習,可能做到超過人類智能所能完成的事,如AlphaGO擊敗南韓棋王李世乭。

 

機器人與教師的伙伴關係探索

    打開報章雜誌,天天都有機器人代替人類的工作報導,讓人們焦灼不安。別太悲觀,正所謂有危就有機。筆者大學結業要到學校實習一年,被安排在一所初中任教且當班主任。班長是一名高高黑實的好少年,既勤奮讀書,亦樂意為師生服務。筆者與他閒聊時,他說父親早逝,與幫人洗衣幹活的母親相依為命。自小就蹲在母親的洗衣盆旁讀書寫作業,偶而幫母親把洗好的衣服送回。後來,母親買了一個電動熨斗,洗衣包熨燙衣服。洗衣機面世,他母親儲夠錢開一家洗衣店,買了兩台大容量洗衣機及一台乾衣機,還提供各種乾洗服務。那年母親節,筆者要學生寫歌頌母親的作文,可愛的班長寫了一篇動人的文章,記得結尾一段說:「我的母親就像一個熨斗,把我本來崎嶇冰冷的人生變得平坦溫暖。」筆者邀請他母親到校,給她看兒子的作文,感動得淚如雨下。

    洗衣機發明後,筆者的學生家長沒有失業,反而開了一家洗衣店;汽車發明後,馬伕的確失業了,卻誕生了計程車及巴士司機行業。機器人面世,真的會導致某些人士失業,某些工種消聲匿跡,但亦誕生很多新工種。

    冷靜一點,試想我們的工作如何被機器人日漸取代呢?最開始,沒有電腦,更沒有機器人的時代,我們靠自己獨力工作,慢慢,電腦及機器人輔助我們工作,再來,電腦及機器人擴展我們的工作,如二十四小時保安。但是,危機開始浮現,人類開始處於劣勢,最後變成輔助機器人工作,終有一天,可能完全被電腦及機器人取代。

    反過來思考,那些按既定程序、重複、高危、遠超於人力範圍的工作,真的要全然接受機器人去執行。機器人可以打字、翻譯、駕駛,但都需要人做事前準備,工作中的調整及事後的檢查,就如語文翻譯,都需要人做錯別字與文句修飾的善後工作。機器人慢慢加入了情感元素,但如教育、輔導、策劃等工作,主導的仍然是我們,而機器人只能擔當輔助的角色。當然,應對危機的決策及哲學思辨,仍然只能全靠我們自己了。

 

機器人到底能不能替代教師嗎?

    英國著名媒體BBC於二一八年與牛津大學教授Michael OsborneCarl Frey合作研究,分析了三百六十五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會計、銀行職員、政府職員,被機器取代的概率分別是96.8%97.6%96.8%。而教師這個職業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僅為0.4%。也就是說,教師這個職業被取代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教師為什麼會成為機器人難以取代的職業之一呢?

換言之,到今天為止,機器人更多的是取代一些單調乏味、重複性的工作,這些工作的特點總結起來可以稱為「硬性指標」,而「軟性情感」是要有人文情感的師生共同參與,這就是為何教師暫時不能被取代的原因。

    教師是園丁、雕刻家、靈魂工程師。教師除了教書育人,還充當著學生的引路人、互動者、對話者、幫助者和同行者,誠如前述筆者引導學生如何寫作一篇貼近現實而又有豐富親情的文章,更請來學生母親閱讀,這些都是機器人不能代替的創意工作。

    無疑,機器人對老師有若干影響,儘管它不能取代老師,但在數據、量表、知識搜尋容易的大形勢下,機器人對教師這個行業至少帶來了三方面的重大衝擊。

一、教學方法改變:機器人時代,正是翻轉教室當道的時代。教師不應該再扮演知識的傳授者這個老掉了牙的低效角色,而應該翻轉課堂,只需蜻蜓點水的開講,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透過遊戲、討論、甚至辯論,引導學生做有意義的提問發言,培育彼此之間的聆聽能力,造就學生深度思考成果。

二、資源路徑改變:今天,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來源與途徑,不再局限於教師與課堂。所有學生都懂得善用搜尋引擎找到所需的學習資源,教師只要多加引導,輔助學生找到更多更優質的學習平台及資源,致力推動個性化教學,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滿足感,學習自然變成有趣快樂的活動。

三、教育目標改變:機器人不應讓老師失業,又或是阻礙老師順利教學。相反,機器人正在將老師「解放」出來,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上,比如教學創新、經驗傳授、情感關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等。

    機器人與我們應該是伙伴合作的關係,也許,這個人工智能至上的年代,人類應該更懂得謙遜,放下身段與機器人,甚至學生學習。

    如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中一個是機器人,又有何足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