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消費卡利多於弊?


    消費卡一出,誰與爭鋒;消費卡一刷,慾望奔馳。
    特區政府為了振興經濟,推出消費卡,第一輪三千大元,第二輪加碼五千大元,大人細路人手一卡。疫情緩和,家家戶戶拿著消費卡飲飲食食,食肆生意倍興隆,佔消費卡使用總額的23.2%。聰明的父母,為免被孩子指責挪用其消費卡,特意帶同仔女到書局買圖書文具,在刷卡時跟仔女說,媽媽沒有用你的錢,都是用來買有益圖書文具。除此以外,亦有很多父母用仔女的消費卡去超市購買日用品,佔消費卡使用總額的21.4%,同時為零售業中最高。
    據經濟局發放消息指,消費卡計劃頭二十天已超過908萬宗交易,消費總額已達9.62億澳門元,超過已發放消費卡總額的一半,逾五十六萬人使用過電子消費卡,平均每人已使用1714元,近六成的消費卡已使用超過一千五百元。無疑,消費卡真的帶旺經濟,亦讓悶抗疫情的市民藉消費放鬆心情。但是,也推高通貨膨脹,更讓人擔心的是,澳門年年派錢,可是,在社區及學校推行過理財及消費教育並不普及,試看一個二○○八年在澳出生的孩子,十三年來總共領取本104000元,很少聽聞有家長及小孩真的能把整筆錢存起來。澳門儼然成為消費天堂,很難抵擋金錢的誘惑而不胡亂消費,有幾多就花幾多乃人之常情。對正在成長的未成熟孩子,到底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呢?

我消費故我在
    消費可以說一面鏡子,如果消費只是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鏡子會如實地反照出平實的自己;如果消費是為了按捺不安及尋求別人的認同,鏡子會如凸鏡般反照出一個矮化的自我;如果消費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及聲譽,鏡子會如凹鏡般反照出一個誇大的自我。
    當論及消費與滿足的關係時,就會出現三種消費行為。一是投入的消費與獲得的滿足對等,如有人拿消費卡去買市值三千元的金飾,每天店員刷最高消費額三百元,十天後,顧客連金帶卡取回,非常滿足;二是高消費低滿足,如有人用幾張消費卡去買美容套餐,發現物非所值,很不爽;三是低消費高滿足,如許多超市及食肆用消費卡花三百元回贈五十元兼有贈品。
    在美國,有一個倡導善用金錢的非牟利組織新路圖基金會」(New Road Map Foundation),長年到處宣揚「低消費,高滿足」的生活模式,指出消費者懂得「金錢與足夠的真正意義」,就不會過度消費,而造成浪費。
    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 Formm)晚年,寫了一本關於慾望的名著《佔有還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指出人們會透過兩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一是透過不斷擁有To Have),一是透過不斷自我改變及成長(To Be)。前者要透過購買來滿足擁有的慾望,後者是透過不斷內省及簡約生活來持續成長。今天,物慾橫流,很可能把成長中的孩子推向一個不斷擁有的懸崖。

消費浪潮推高i世代的弊病
    一九九五年上網internet正式商業化,走進千家萬戶,更走進i世代。二○○七年iphone問世,二ipad來到,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通訊及搜尋模式。當前的澳門,一人一手機,連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怎麼上網,無論是建立個人社交網絡,還是在疫情間上網找資料做功課。
    美國專門研究擁有手機的青少年的心理學家特溫格 Jean M. Twengei在其新著i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一書中,列出有十個i世代的明顯特徵,其中有八個非常讓人擔心,包括:一、不急著長大;二、上網時間有增無減;三、不重視親身與人交往;四、不安;五、備受保護,欠缺內在動力;六、宗教冷漠;七、對收入缺乏安全感;八、對未來充滿不明確感。
    想想,i代的家長都能感受到孩子的不安情緒,但不知所措,更不懂如何教養他們。也許,只要不學壞,乖乖讀書,透過消費滿足孩子的不安,是無辦法中的辦法。近年,網購大行其道,不必拋頭露面,不必討價還價,就能滿足消費慾望,更助長i代的消費及不安黑洞無限擴大。

建立i代的理財能力,與他們同行
    今天,澳門已經是一個鼓吹消費文化的信息社會,一旦收到有漂亮口罩的訊息,就馬上按手機買下,又或直奔藥房搶購。賭權開放後的澳門,吃喝玩樂的設施林立,更助長追求享受的消費文化。疫情導致很多家長的收入大減,消費卡總有用盡的一天,特首都開腔說大家開始過緊日子了。是時候與i代好好坐下來,與他們一起商討,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並且與孩子同心同行。以下是重點的建議
一、與孩子一起訂定零用錢金額:香港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立廉政公署時,就展開理財教育,發展出第一套理財教材就是教導孩子如何使用零用錢。透過每週,然後每月發放零用錢,雙方各提出基本開支所需金額,累計出零用錢總額。當然,金額有上下限調整的空間,雙方共同訂定,達致雙贏的局面。
二、建立先儲蓄後消費的生活態度:有零用,自然有剩餘,亦可能超支,透過了解孩子的開支紀錄,務實地養成儲蓄的生活態度。誠如上述,自現金分享發放到現在,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已應儲備十萬以上;若是管理不善,深信已經花光。所以,與孩子到銀行開立聯名戶口,把用不上的錢全存到銀行備用。
三、教導孩子懂得分辨「必要」與「想要」的分別:必要是基本需要,想要是心頭好。如進入超市購物,最好事前羅列好購物清單,按本子辦事,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過度購物。又如疫情過後的假期,很多家庭會舉家旅行,購物尤其是個陷阱,經常買了很多「唔等使」的東西回來。所以,平時,就應該好好教養孩子練就出甚麼是「必要」及甚麼「想要」的分辨能力。
四、教導孩子懂得做開支預算:中國人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今日,「先使未來錢」這股歪風正在荼毒孩子,一定要教好孩子做購物預算,除了學精打細算外,亦讓孩子學習等待,期間,好好思索這一筆錢是不是真的要花,是不是物有所值。
五、教導孩子格價是必要的理財能力:近月,豬價爆漲,同一街市,肉價相距可以一倍;消費卡一出,超市間同一貨品的價格落差很大,帶孩子逛街市及超市學格價非常有用。我的大孫子有一台兒童玩具的零件壞了,四出格價,有三元的,亦有四元的,更有九元的,最後以最平價買到,非常得意洋洋。
六、父母的表率尤為重要身為家長,理財有道是榜樣;勿以金錢獎勵孩子是良方;率先珍惜眼前一切,無論是人還是物;更重要的是率先成為節儉的模範,讓孩子不得不跟隨。
七、教導孩子慷慨解囊,樂善好施:要孩子明白擁有是一種福份,遇不幸者應伸出援手是義之所在。所以,無論是零用,或是預算,都鼓勵孩子能從多餘的捐出,更要鼓勵孩子能捐出手上珍愛之物,學會與人分享是崇高的美德。
  
    消費浪潮風高浪急,與孩子並肩同行,穩住腳步,乘風破浪。

從恐懼文化看港版國安法


    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更加堅定地認為,憲法該保障公民擁有四大自由,即人人享有發表言論和表達意見之自由;人人享有宗教信仰之自由;人人享有免於匱乏的自由;人人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昂山素姬曾說:「恐懼本身就有如一種牢獄。人民不能讓恐懼掌握自己的生活,你必須掌握自我,要是你面臨外在壓力時,還同時被內在的恐懼所掌控,那麼你會更不自由,你會完全動彈不得。」
    沒錯,今天的香港人,正處於內外交困的恐懼中,港版國安法在兩會通過,旋即交人大常委立法,聽說會在九月前立法執行。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說的香港由一國兩制一國一制取代,有能力的人會馬上「移民」,沒辦法的就只好做「順民」,香港很多不滿的青年已被標籤為「暴民」。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張燦輝說:「香港人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在恐懼中做個真正果敢非暴力的『人民』。

一切由恐懼開始說起
    人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先生存後發展的社會動物。換句話說,人天生就是害怕恐懼,DNA設計就把恐懼內置好,提醒人們要避開危險,只為保住性命。另外,我們大腦裡的杏仁核主管攻擊、守住及逃避。一旦遇到未知狀況,又或是有危機,杏仁核就會啟動恐懼情緒,確保我們在有潛在威脅情況下保持警覺,提升應對當前困局的綜合能力。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對恐懼作如下定義:恐懼是擴散的、分散的、不清晰的、不附著或不固定在某個東西上的、自由浮動的、沒有明確的地址或起因的時候……當我們應該害怕的威脅隨處可見又無處可見時,它是最可怕的。恐懼是我們給自己的不確定感以及自己對威脅和應該做什麼茫然無知起的名字。
    我們會畏高、畏黑、畏血、蜘蛛及畏死等等,恐懼有先天的因素,但大多數情況是後天習得的。研究表示我們的大腦經過若干的努力,就能克服恐懼。但是,亦會在無數面對恐懼的挫敗中學會無助與放棄。一念恐懼,一念無懼,全繫一念之轉。

恐懼文化無處不在,處處都在
    小時候,每遇態度行為表現不佳時,父母總會受到語言上的恐嚇,如運你入黑房「叫姑娘同你打枝針」、最可怕的是「叫警察叔叔拉你」。這一切都是散佈恐懼文化的作為。進了學校,我們要面對老師過度執行權威的恐懼,不少老師經常制造教室恐懼,來經營班級及教學管理;進了職場,為保飯碗我們不得不面對合約及辦公室政治的恐懼;在社會上,我們要面對政治的恐懼,因為隨時會以言入罪,監都有得坐。
    恐懼文化的嚴肅後果,是任何問題都可能轉變為生死存亡的問題。著名政治學者法蘭克福瑞迪Frank Furedi在其名著恐懼如何被操弄:不確定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為何形成21世紀的恐懼文化How Fear Works: Culture of Fear in the 21st Century)一書中說:「當人類想到死亡時,總會感到害怕,這也讓大腦立刻做出反應,尋找能帶給自己安慰,讓自己安全的東西,以此對抗這種無力感。 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意志力就會減弱,因此更容易屈服於各種誘惑。
    二○一四年中國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當中清楚提出每個公民都應當被授予根據有關其經濟和社會地位數據得出的社會信用評分。根據趙旭東教授的分析:「首先,有必要指出,該文件是一份《通知》而非法例。在社會信用體系的具體運作方面,則由各級人民政府、發改委和地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小組一起,通過按照例如不同政府行政和執法部門的法規標準,來針對個人行為打分。而到今天,大家明白,評分結果最後會影響個人出行出遊、升職、置業、子女就學等。但是否就止於此,不少人相信,受監控和受審查的範疇還包括言論入罪、對社會敏感性哪怕是關乎民生議題的討論、隱私權的侵害等公民權利。
    今年,中國將全面實施「社會信用體系」,追本溯源,是內地「黑名單制度」的一種延伸和擴大版,通過採用先進人臉識別和大數據技術,將原本針對和監控個人行為的「黑名單制度」發揮至極致。這一套制度已率先在江蘇、山東、武漢、上海、浙江及廣東惠州試行。  
    港版國安法是23條加辣版,因為23條只是在有行動時才會被逮捕,可是,港版國安法連相關的活動都包括進去,換言之,以言可以入罪,公安可以明正言順在港執法,只要說一句結束一黨專政就成為顛覆國家政權的理據。
    總而言之,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團體,無論是發表言論,還是結社批評時政,甚或個人的社會信用系統表現,均一網打盡,都受到老大哥的眼睛盯著,脖子上無時無刻架著一把利刃。噤若寒蟬就是恐懼文化的極致,讓整個社會屈服於恐懼文化的陰霾裡,恐懼文化天羅地網地箝制著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公民社會。
   
一起來學恐懼管理
  恐懼管理理論基本觀點兩方面一是無論活在怎樣的恐懼文化中,仍然深信自己活在邁向正面美好的文化中。威權政府操弄恐懼文化,強行要人民遵行政治正確而生活;同樣,在民主自由世界,亦有其美好的政治正確世界觀。誠如林肯深信的民有、民享及民治。只有正確的世界觀才能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動力,去抗衡不正義的政治正確恐懼文化。二是相信自己所遵守的民主世界觀會內化成為自己的生活標準。這種已經內化了的價值標準遵守程度越高,越是能夠淬鍊出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越能展現出免於恐懼的自由。
  恐懼就像一把雙刃刀,可以是好的,亦可以是壞的。在好的方面,可讓人追求更高的科學及藝術成就;在壞的方面,會讓人類產生偏見、鬥爭衝突,甚至是恐怖襲擊和侵略性行動等等;恐懼管理理論幫助人們拓寬了視野,對於政治、文化、宗教及人類的行為都有透徹的認識,提升人類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水平,並且以此來促進社會的進步。

在恐懼文化中做個堅持對話人民
    著名心理學家大衛•奧斯本擅長研究溝通中的恐懼文化,他在其名著《愛的溝通》中,展示出人從對話淪陷到恐懼的過程及逆反進程。人總喜歡先透過文明的「溝通」去處理問題,要是溝通受到阻礙,仍然會嘗試透過文明的「說服」去解決紛爭。但是,一旦發現說服無效時,就會萌生透過權威去「操縱」局面,要是操縱都不奏效時,會試圖透過「交易」手段控制局面,當都不是辦法時,唯一的手段就是「威脅」,無論是散佈白色恐怖,還是又拉又鎖,無所不用其極。
    奧斯本說,人本善良,無論身在上述那一個位置,都應努力締造條件返回對話的立場。這就是前述張燦輝教授說的「人民」。甘地也好,馬丁路得金也好,甚至非常激進的曼特拉都好,最後,總是要回到對話,才能真正解除恐懼文化的傷害。手無寸鐵的香港人,深受世界景仰的高素質人民,不斷透過頌唱光榮歌,到出和你lunch及理性論述,都在努力用對話抗衡恐懼文化。

從《邊城英烈傳》與《十月圍城》看香港人的不屈精神



  
    近日,人大及政協兩會召開,突然提出港版國安法,全世界為之震動,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制裁中國的嚴厲宣言,英美澳加等國發出嚴厲聲明,都阻止不了草案通過,之後,就交給人大常委立法,最快九月前立法完成實施。香港人一直抗惡法,從去年反送中到現在反國歌法等等,不惜犧牲前途及性命。當中,有說是攬炒,我說是不屈
    提起「攬炒」及「不屈」,不得不說印度聖雄甘地。有一次,甘地坐火車,登車時人太擠,丟了一隻鞋。上車後,甘地乾脆把另一隻鞋都扔出車窗外。有人好奇問甘地。甘地說只剩下一隻有何用,反而馬上扔出去,盼有人可以同時撿起一雙鞋去穿。甘地的果斷、徹底及整全觀念就是「攬炒」加「不屈」。
    說起「攬炒」與「不屈」,有兩齣電影值得推介,一是美國德克薩斯爭取獨立的阿拉莫之戰的邊城英烈傳及港產片十月圍城

香港是東方的阿拉莫
    影片根據美國歷史上最重大的戰爭阿拉莫最後一役」拍成電影《邊城英烈傳》,即德克薩斯爭取獨立的阿拉莫之戰。人數占劣勢的阿拉莫保衛者用他們充滿智慧的激情以及獨立自主的理想,奮起反抗強大的墨西哥政府軍。
   十九世紀初的德克薩斯,還是一片荒野處女地,地域遼闊,人煙稀少,面積為當時墨西哥國土的三份之一。墨西哥政府為了增加稅收,鼓勵外國人到德克薩斯定居。移民手續很簡單,只要宣誓效忠墨西哥國家,尊崇天主教是國教,就可得到大片免費土地。吸引美國人再次移居還有另一個原因,在美國本土,廢除奴隸制的聲音漸趨響亮,一些靠奴工牟利的種植園主,心存疑慮,而在德克薩斯靠黑奴擴充種植園的潮流方興未艾,利益誘人。十餘年間,幾十萬的歐美移民壓倒性地取代原住民的數萬人口,主宰了德克薩斯地區,這裡變成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社會。
  墨西哥政府目睹德克薩斯有越來越美國化的跡象,遂透過重稅收、限制德克薩斯居民和美國貿易等,引起居民的不滿。墨西哥本屬於西班牙,斯塔安納成為墨西哥獨立時期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墨西哥的拿波侖。但是,他在聯邦共和派擁戴下登上總統座位後,突然改變政治立場,轉向中央獨裁派。斯塔·安納下令廢除新憲法,集軍權與政權於一身,強化天主教的國教地位,實行政教合一的獨裁政府。
  1836年春,墨西哥統治者安東尼奧率領數千名精兵圍攻德克薩斯的軍事堡壘阿拉莫(Alamo)。面對這場不可能獲勝的戰爭,人數不到兩百名的平民為保家園組成自願軍。這群散兵游勇裡沒有一名是軍人,有的是銀行家、農民、律師,有的是丈夫、兄弟、父親,有的是流浪漢、夢想家和傳奇人物。
  在神聖三傑,包括年輕氣盛的威廉少尉、熱血男兒詹姆斯和拓荒者大衛的指揮下頑強抵抗。死守十三天后,孤立無援的城堡因彈盡糧絕,最終全軍覆沒。這批英勇的德克薩斯男人為了信念,犧牲自己的生命,上演了一曲英勇抗暴的悲壯史詩。之後,薩姆將軍帶領一支援軍趕到,並擊退墨西哥。
  《邊城英烈傳》講述位於南部德克薩斯州本來屬於墨西哥,當時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強人聖安娜將軍(Antonio Lopez de Santa Ana)企圖將去向未明的阿拉莫歸入自己的版圖,而阿拉莫的本地居民和不少從當時美國其他州過來的移民,多半是聯邦主義分子,不喜歡聖安娜中央集權及獨裁殘暴的統治,決定使整個德克薩斯州獨立,脫離墨西哥的管治。
  特拉維斯最後一封求救信給美國,使得美國人深感良心上的自責。激
發起更多的志願者奔來參加反墨西哥政府軍的戰鬥。從此不要忘記阿拉莫
德克薩斯軍隊和後來的美國軍隊的響亮訓誡詞,在戰爭中用來激勵士兵的士氣,最終打敗了墨西哥,獨立後成為美國第二十八個州。

今日的香港正處於《十月圍城》的困局 
    《十月圍城》講述1905年孫中山在香港遭遇清廷殺手行刺,得到以香港富商李玉堂為首的各行義士保護,為了把孫中山安全送離香港,多位義士犧牲的可歌可泣故事。
    電影開始講香港中興會會長楊雲在私塾講課時,被滿清胡軍扮演的刺客閻孝國槍殺。《中國日報》創辦人陳少白積極鼓吹革命,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在保護孫中山的過程中,一直起著總聯絡人的作用。香港富商李玉堂作為一個有良知和正義感的商人,一直資助革命報紙《中國日報》,後因好友陳少白被抓,他召集各行義士為孫中山護駕,而他的兒子李重光因扮演孫中山替身犧牲。
  眾所周知,除了上述人物及情節外,故事都是虛構的。歷史上有1905年十月孫中山到香港的記錄,但沒有提到過孫中山在香港遇刺,而且當時香港是英國管制,膽小的清廷也不敢在香港輕舉妄動。
   電影中很多虛構的烈士都在被砍殺的那一刻,在銀幕上打出其出生年月、籍貫,以假亂真,帶出無名英雄的張力印象。在大時代的歷史塵埃中沒留名的小人物,也確實存在。雖然片中的情節、時間、人物有不少是虛構的,但這並沒有脫離歷史事實。
   
在那樣的時代,初始的「革命」,其實都是些有錢的商人、讀書人,才會做的事。只有他們西學、接受過西方思想、眼界開了,才會想到革命起義。所以片中陳少白所率領的的革命黨,放眼望去都是書生與公子臉孔。一般書讀不多或市井小民,管的只是溫飽,絲毫沒想過革命起義,甚至可能連概念意義都沒有。

阿拉莫之春與十月圍城之夏
    聖經裡,先有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後有阿拉莫打敗墨西哥。有時事評論員說,今天的香港就是亞洲的阿拉莫,雖小但頑強。香港人,從來予人是世界仔;香港,從來就是一隻會生金蛋的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從來就是一個只談搵銀不談政治的大都會。
    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革命,讓全世界對香港刮目相看。但是,很快被撲滅。去年,反送中運動爆發,讓全世界看到香港人的政治素養,為了民主自由法治果敢灑熱血,拋頭顱。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兩次抗爭,根本就是香港版的《邊城英烈傳》與《十月圍城》。香港人雖然活在港版國安法及香港警暴的恐懼中,但是,一如《十月圍城》中前朴後繼的年輕人及《邊城英烈傳》的雜牌軍,就連教師及中學生都聯署抗爭惡法通過。
    這個春夏天,香港人努力抗疫,疫情稍為緩和,又再面臨一場比疫情更可怕的反惡法抗爭。香港人不但沒有給嚇倒,反而更抖擻抗爭。自由之秋,定會夾住清風送爽徐徐來臨。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