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林鄭政權給我們上了八堂管治邏輯謬誤課


     古時商湯在洗澡的盤皿上刻了《盤銘》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警戒自己要在管治上棄舊圖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 :「未經審問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中西文化都要求為政者必須有躬身反省的謙遜品質。近日,令全世界憤慨側目的香港林鄭政權不單無視百萬人上街反送中訴求,更對年輕人施放催淚彈、胡椒噴霧、橡膠子彈及有強大殺傷力的布袋彈,最教全香港人義憤填膺的是竟在電視大灑鱷魚淚。林鄭政權惡行馨竹難書,管治謬論滔滔不絕。
第一管治謬誤:欠自知之明,以為考第一好打得就可以當班長
    「認識你自己」或「自知之明」是中西古有明訓。一個出色的數學老師就一定可以升任教務主任,甚至校長嗎?邏輯很簡單,好老師不等於好校長;同樣的邏輯,好校長亦不等於好老師。林鄭是一名超級名校學霸,誤以為考第一就可以當好特首。自上任以來,劣跡斑斑,民望遠低於歷任特首。心高氣傲的林鄭,正正欠缺為政者最重要的管治特質,就是自知之明及知所進退。
第二管治謬誤:以為鯀的堵塞法優於禹的疏導法
    舜時代洪水滔天,命鯀治水,鯀只懂堵塞。治水失敗,舜命其子禹治水。禹汲取教訓,善用疏導法,成功治水,且開創夏朝太平盛世。林鄭競選特首時,聲稱要修補過去政府與立法會及市民之間的撕裂。但是,一朝據位,所有承諾拋諸腦後,盡顯好打得的高壓管治本色。六月九日,上百萬市民上街,民意只有兩個,一是請她兌現競選承諾,一旦執政有違主流民意會辭職;另一個要求她撤回《逃犯條例》。林鄭不單食言,沒有順應民意,還濫用警隊暴力清場。許多次,無論是大律師公會、學者專家、政黨團體想約見商討,都給林鄭政府一口拒絕、甚至一口咬定所有言論,包括領事照會、國際輿論都是對有關條例不解及誤解,這就是林鄭政府自相矛盾的「駝鳥」說詞,亦是鯀式治水的最佳例證。
第三管治謬誤:以為強行修法就是不再駝鳥
    一個駝左鳥二十幾年的引渡條例,趁陳同佳案死灰復燃,只給二十天的公開諮詢,就要強行夠票押上立法會的橡皮圖章通過。從最開始很同情陳同佳案死者家屬,要還潘曉穎及其家屬一個公道,到為了避免香港成為罪犯天堂,要儘快立法堵塞漏洞,都是連篇大話,邏輯荒誕到極點。這個法案最讓港人憂心的是信不過大陸有公平、公正及公開的司法制度。但是,當有公民黨議員郭榮鏗質詢保安司李家超時,李卻說中國司法獨立可信度位居世界前列。明明國家主席於今年一月二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指出:「決不能走司法獨立之路。」言猶在耳,李家超只好沉默以對。
第四個謬誤:以為顛倒是非黑白就能愚民
    這個謬誤要借用香港著名作家假才子的言論,他說:「青年開遮就係暴力,警察開槍就是慈母。」眾所週知,引渡條例是惡法卻被糖衣包裝成善法; 明知沒有司法保障卻堆砌很多不能寫成法律的聲明,哄騙市民有足夠人權保障;明明是上百萬人上街,卻報細數成二十四萬,甚至找來經濟學學棍雷鼎鳴誤用統計學計算只有十九萬人上街,還指罵主辦單位民陣計數唔經大腦;綜觀是次遊行,尤其就讀大學的年輕人,他們都是自發反惡法上街。但林鄭政府就找來學棍劉兆佳說是外國勢力干預,民建聯議員亦跑去美國駐港領事館示威遞信,譴責干預香港內政。
第五個謬誤:以為好打得就是好母親
    六月十二日,一群冒著生命危險的年輕人佔領立法會附近一帶路段,成功阻止立法會二讀引渡惡法,但就付出被暴力對待的沉痛代價。同日,林鄭一直沒有公開露面,幾近黃昏,才透過電視發放一個訪問,發表母親偉論。林鄭哽咽指自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然後比方說:「如果我每次都遷就我的兒子,我想短時間我們母子關係會很好。但當小朋友成長,他因為當時的任性,而我去縱容他的任性行為,他會後悔:『當時媽媽為何不提醒我?』訪問一出,劣評如潮,一群媽媽聯署回應說:「我們是一群香港的母親,但我們絕不會以催淚彈、具殺傷力的橡膠子彈及布袋彈攻擊我們的孩子。我們也不會看到年輕人在警棍下血流披面仍無動於衷。何況人民不是特首你的孩子;人民不需要你的施捨,只要你作為一區之首,作為一個公僕,用心聆聽各方聲音,並作出適當、適時的回應。要多自大的人,才會覺得103萬人的訴求是『任性』的?要多自大的人,才會覺得三千名法律界人士的擔憂是『任性』的?特首也是二子之母,如果你以愛自己孩子的心,以同理心想一想,現在走在抗爭最前缐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有何感受。特首,香港的孩子不用你作他們的母親。他們要你當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領導人,積極回應巿民大眾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訴求,立即擱置或撤回條例。」
第六個謬誤:以為打者愛也,原來是嚴重家暴
    中國諺語有說,愛之深,責之切,但亦有說,虎毒不吃兒。林鄭自比眾孩子之母親,但就把一場爭取撤回惡法的示威定性為騷亂。試問沒有商號被洗劫,亦沒有無辜小市民被打到遍體鱗傷,警務處長如何能界定為騷亂?六月十二日,香港人永遠不會忘記的黑暗一天,是誰下達命令要警方出動武力暴打市民?是誰下的旨意施放催淚彈及布袋彈?如果林鄭真的要自喻為香港孩子之母,這母親就觸犯嚴重的家暴罪,難怪她的哽咽落淚被揶揄為鱷魚淚。
第七個謬誤:錯把賣港美化作愛港
    電視訪問,林鄭自言在香港土生土長,很熱愛香港,何來賣港?且引述丈夫說不是賣港,而是偉大犧牲到賣身給香港。一個真愛香港的特首,為何只聽命中央及擇惡固執?為何會動用武力對待自己的市民?為何要強行通過對香港人只有害而無益的條例?為何置一百多萬人的民意訴求於不顧?這是賣港的證據,也是賣港者的邏輯。
第八個謬誤:置聖經的教導於腦後的管治邏輯
一七年頭,林鄭還是政務司司長時,就公開表示說:「我是天主教徒,蒙受神的感召參選。」其實,除了林鄭及天主,無人能證實其言真偽,就如郭台銘說是媽祖邀請他出來選臺灣總統一樣,只能算作公關技倆,不必認真。惟是,一個公開天主教徒身份的特首,理應篤行聖經的教導,米該亞先知斬釘截鐵說:「履行正義、愛好慈善,虛心與你的天主來往。」但是,一連串的暴政,連林鄭的母校師姐妹,甚至天主教區都看不過眼予以譴責,但林鄭仍然覺得自己沒有錯,那就是最大的謬誤。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寫了一首頌揚愛情與自由的詩,英譯:Liberty and love,These two I must have.For my love I’ll sacrifice My life.For Liberty I’ll sacrifice My love.民國詩人殷夫譯成你我都會的中文: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只活了二十六歲,殷夫更命短,只活了二十一歲。今天的香港,像他們這般年輕的朋友正在為香港僅有的自由甘願捨棄生命及愛情。林鄭自稱兩子之母,可有躬身自省,是誰執意,把這群放下吃喝玩樂的大好青年推上火線。
    天佑香港!天佑青年!火速撤回逃犯條例!


《思•裂》與《異能仨》說出都市人的外強中乾人格


    《思.裂》其實是電影《不死劫》的第二集,《異能仨》是大結局。本文不談《不死劫》。不要以為《思裂》與《異能仨》只是電影人的虛構娛樂作品,現實上,有比這兩齣電影更驚慄及更讓人嗟嘆。原來,都市人從小被迫害,長大後又被生活緊張折騰會導致精神思裂。
 
兩個值得深思的真實個案
    荷蘭17歲少女Noa Pothoven11歲起三度被強姦,長時間抑鬱和厭食,生無可戀,又缺乏真愛治療養,日前接受安樂死結束短暫一生。事件引起社會爭論。Noa是一位甜姐兒,美麗、聰明和交遊廣闊,永遠笑臉迎人,她怎麼可能想死。Noa一直把所有的性侵遭遇隱瞞,直到近半年抑鬱病發才公開承受的秘密。荷蘭自2002年起將安樂死合法化,低至12歲,只需獲醫生審批便可接受安樂死,而Noa申請安樂死毋須獲父母批准。臨別前Noa在社交網宣說:「經多年來的搏鬥,我已筋疲力竭,我已有一段時間停止飲食,經過多次討論和評估後,最終決定讓我離開吧,因我再不能承受了」。
    當然,站在天主教信仰的角度來看,人的生命是上主的恩賜,嚴格來說,我們無權自行了斷。所以,在教義裡自殺是個犯罪行為。惟是,這些法律之所以成為現實,是因為我們過度高唱人權的同時,忽略了生命的無限尊貴及永恆價值。
    近日,澳洲一名女士Jeni Haynes公開自己擁有2500人格,並與其他人格聯手起訴自4歲起就虐待、強姦她的父親。雖然看起來難以置信,但Jeni的其他人格的確在法庭上「現身說法」,最後Jeni的父親承認罪行。49歲的Jeni Haynes與其他人格接受澳媒《60 Minutes Australia》訪問時公開往事。Jeni4歲起就每日被父親Richard Haynes嚴重虐待、強姦。在4歲至16歲這段期間,她一直求助無門,在沒有人能拯救她的情況下,她唯有發展出多重人格來保護自己。
第一個出現的人格,是4歲女孩SymphonySymphony接受訪問時指,當那個父親開始虐待她時,我就會唱歌安慰她。當他完結一切時,我就會帶走她(Jeni),將她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然後由我來取替。但漸漸地,Symphony也無法完全承受這些傷害,慢慢分裂更多人格。大部份的人格都由男性強悍又堅強的男孩Muscles來擔當。Muscles接受訪問時表示,他覺得法律就是垃圾,只有不斷衍生更多人格才能保護自己。
     這個真實故事比正要討論的兩齣電影更可怕,過去,我們知道要分裂出24個人格已經是很痛不欲生的事。這個案竟能衍生到2500人格,真是聳人聽聞,正反映出我們都市生活壓力遠比工業時代更複雜艱困。換言之,人與人的關愛及守望相助更是迫切。

《思裂》Split曝露身不由己的多重人格
     2017年上映的《思.裂》本來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故事,卻在拍攝時已大受歡迎,於是修改了劇本,留下伏筆,最後成為續集《異能仨》。男主角占士麥艾禾James McAvoy飾演多個主角,當他是Dennis時,深知自己在童年受很沉重的傷害,所以決心找精神科醫師Karen治療。但與此同時,他的其他人格,尤其是奸角「野獸」卻操縱了所有膽怯的人格。
    高齡婆婆級的精神科醫師Karen明顯察覺了問題,卻延遲一段時間才「踢爆」,希望Dennis放下暴力,說服他一直期待出現的「野獸」只是幻想,並不存在。即使察覺男主角不妥,亦盡量對他寬容,除了憐憫男主角童年受過家暴,心理嚴重受創之下患上人格分裂症;也是因為,她深信精神病患者擁有許多未知潛力,他們內在強烈的信念,甚至可以改變大腦神經傳遞和生理機制,顯現出所謂「超能力」。是故,她視病人如家人般對待,也相信只要有技巧誘發他們的潛能,可以貢獻社會。只是面對極度聰明的犯罪人格DennisKaren無法誘導他被善良的人格重掌主導權,最終難逃一劫,被這個能爬牆能免受槍傷的野獸雙手纏腰窒息而死。於童年曾慘遭親人性侵的Casey因為全身滿布傷痕,喚醒野獸的同理心,最終成為唯一倖存者。
    三個被Dennis綁架的少女其中兩人遇害,只有一個機靈的女主角能順著Dennis的分裂人格而生存下來,且能成功生還,但Dennis卻負傷逃之夭夭。最後一幕,在快餐店裡,眾人在收看這可怕的新聞,驚見亦身人格分裂的續集男主角布斯韋利士(Bruce Willis)出現。

《異能仨》 (Glass) 獸性與小孩的爭奪戰
    占士麥艾禾、布斯韋利士和森姆積遜(Samuel L. Jackson)主演的《異能仨》是反派異能者宇宙第三集,占士麥艾禾在《異能仨》再次飾演患有多重人格障礙的凱文,在《思.裂》尾聲現身的第24種「野獸」今集將有更多戲份,主導了整個電影。占士麥艾禾早前受訪時透露,為演「野獸」身心受傷,「每次演完野獸戲份,我的鎖骨和頸都會痛足幾日。」《思.裂》故事主被綁架行倖存者Casey,再次在《異能仨》現身。異能仨》集結了三大各有異能的「超級英雄」,包括擁有24重人格、其中一個是終極「野獸」人格的凱文,天生脆骨卻擁有瘋狂大腦的「玻璃先生」,以及「不死之身」大衛杜恩(布斯韋利士)。這三個角色和故事建構充滿強烈漫畫風格,由異能之士正邪分立,發展到壞人聯手與英雄生死對決。
    故事裡,三個患有人格分裂的病人同時被困在精神病院裡,同時接受一個精神科醫師的治療,但同時卻抗拒治療,因為都無法抗拒受精神病的特殊恩惠而有超人能力。可是,Casey的出現與精神科醫師的合作,正正就要他們擺脫超人的羈絆,寧願他們活出小孩的柔弱人格。

    原來,所有的思裂皆源於大腦會本能地保護自己,一個角色保護不了,就會衍生另外一個更強或更弱的人格來保護自己。於是,不同人格的智商及能力都有差異,有時能並存,有時卻水火不容。看了這兩齣同系列的電影,也許讓我們有所醒覺,當我們真的承受不了壓力時,切勿勉強自己,勿高估自己可以獨力承擔一切。許多精神科醫師都認為,思裂主要源自童年不愉快的經歷,換言之,無論是家長、鄰居,甚至學校老師,當發現有種種跡象出現時,勿袖手旁觀,亦勿掉以輕心。因為,你的及時出手,可能就能救人一命。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假棉面酒店》 與 《孟買酒店》的人性試金石


  近月,有兩齣以酒店命名的電影上畫,頭一齣是日本著名懸疑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原著《假面酒店》拍成電影。目前仍然上畫的是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恐怖襲擊電影《孟買酒店》,有別於前一齣電影的暗藏殺機,這齣電影更是明刀明槍,血腥恐嚇。不過,兩齣電影共同之處都在在揭發人性光明與黑暗。

《假面酒店》的連環兇殺案背後
    由著名男神木村拓哉和百變女神長澤正美共同主演的電影新作《假面酒店》,被譽為是近期日本電影最強製作陣容,電影改編自鼎鼎大名的重量級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假面酒店》,反映著社會都市的寫實,每人戴著假面的面具,揭露人性真實的一面。
    《假面酒店》故事描述在三起連續殺人事件後,警方依現場發現的謎樣數字推測出犯人第四起犯案地點,將發生在一間頂級大飯店。為了防止殺人犯再次犯案,警方於是派出搜查官新田浩介(木村拓哉飾)前往飯店擔任臥底,與櫃檯人員山岸尚美(長澤正美飾)一起合力調查,誓言解開殺人真相,並將兇手逮捕到案,阻止悲慘事件再次發生!
木村拓哉在這齣電影裡演一位新田浩介刑警,打扮不修篇邊幅,疑心重重,性格固執,為了調查連續殺人案,木村拓猜哉偽裝成飯店櫃台的臥底刑警,一人詮釋兩種職業角色,還必須不斷轉換立場,一下子演很貼心服從的櫃台,一下子演不信任人的警察。整齣電影都在與持守全然信任人的山岸尚美演對手戲,換言之,一個極端懷疑人的新田刑警與另一個極端信任客人的山岸,在鬥智鬥力的追查兇手過程中不斷擦出火花。即是說,全然信任與全然懷疑都不可取。
    《假面酒店》一片出現很多不同背景與性格的人物,推動著電影的劇情發展,人物的不同角度,把劇情的推理和懸疑性層層推進,增強了劇情的張力。影片開始之時,導演以較多的影像,捕捉著酒店裡的不同住客,以平衡剪接帶出警方進駐酒店的過程,接著,劇情帶出了山岸尚美與新田浩介兩位主角的出現,二人在酒店裡的「相遇」,畫面上展現著他們二人各自望著一方,暗示他們二人各自在處事上的不同方式,從而亦描寫著這對「拍檔」於調查案件時的對立。
    無疑,《假面酒店》的故事以兩條主線並行發展:一條是新田與山岸調查案件的過程,酒店裡的日常,以及兩者對於處事不同態度的觀點;而另一條線則較為不太明顯,兇手利用一堆數字的暗號,舖排下一個兇案現場,表面看似合情合理之時,卻原來是在被兇手引導,作為觀眾的也被劇情誤導了,這亦成立了劇情的推理動機。最終,原來兇手是真正戴著老婆婆面具的流產婦人,而山岸就是要被謀殺的對象。是因為山岸的對人的忠誠及新田對人的懷疑交錯,才能破案。

為何恐怖襲擊要選在孟買酒店
    《孟買酒店》(Hotel Mumbai)改編自2008年轟動國際的孟買連環恐怖襲事件,最終恐襲造成超過500人傷亡。電影去年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映後,旋即大獲好評,甚至當時有美國傳媒稱為「大師級傑作」《孟買酒店》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恐襲事件,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在200811月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當時約10名的恐怖份子在孟買南區12處不同地點施以恐襲,當中包括不少標誌性建築物和旅遊名勝,最終恐襲事件造成超過500人傷亡。至於《孟買酒店》,則着墨於發生在泰姬陵酒店(The Taj Mahal Palace Hotel)的事件。當時恐怖份子挾持超過過千名旅客及約五百名員工。可是,特種部隊遲遲未能趕往救援,於是酒店職員及旅客冒住生命危險,互助脫險,而當中酒店主廚奧貝羅(Hemant Oberoi)的角色是真有其人。故事異常弔詭有趣的是並無劃一的主線及主角,只是集中從酒店職員、一對新婚夫妻及一個俄羅斯籍的商人,鋪陳出發生在印度泰姬陵酒店的恐襲/人質事件。這跟《假面酒店》的故事鋪排有點類似。
    Dev Patel飾演盡忠職守的酒店職員Arjun。現在英美西方出品的電影中,只要有關於印度的,都會找來這位英國印度裔男星出演,他的成名作《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或去年的《漫漫回家路》(Lion) 也是其經典代表作。
《孟買酒店》在故事純熟地在幾個方面之間遊走,但就拍出結構緊密的恐怖的故事。電影透過Arjun這個角色帶出酒店員工在一片混亂之下依然保持專業水準,做到他們的服務宗旨「Guest is God」。另外,電影同時也有由Armie HanmerNazanin Boniadi支撐的親情及愛情支線,講述夫婦如何在恐襲過程中拯救他們的初生嬰兒。
    首次執導長片電影《孟買酒店》的導演安東尼馬拉斯,接受外國傳媒訪問時指出,他在籌備過程中,曾與40名生還者訪談當年慘劇:「與生還者溝通後才知道,原來當時不少酒店員工已經逃出了,卻重回酒店,試圖拯救被困的旅客。」當中包括時任主廚奧貝羅。有指他一開始時可以逃脫,卻從一開始便決定留下來,並積極帶領餘下的員工協助救援,從而將傷亡人數降至最低。堅持留下來的精神非常偉大,如今他已是印度知名的大英雄。在2018年接受美國雜誌《People》訪問時更表示:「這是我們一生所學的,賓客是神,神來到你家,客人來到你家。」
真的很有趣,同樣的對白在《假面酒店》經常掛在山岸口中,連本來是警員的新田亦在其潛移默化中學會說出本來不屬於他的語言。
    最終,奧貝羅及其團隊合共拯救了約150人。雖然奧貝羅事後曾回到泰姬陵酒店餐廳工作,但之後離開了,並在世界各地開設自己酒店善後工作獲嘉許事故中,造成7名廚師喪生,當中包括任職酒店副主廚的Vijay Banja,當時Vijay Banja正從廚房疏散被困的旅客及酒店員工,期間遭兇徒槍擊身亡,遺下妻子及16歲大的兒子。而泰姬陵酒店的善後工作也做得非常完善,酒店方面婉拒政府的援助,自掏荷包花費約38百萬美元重建酒店,並於短短21個月便全面重開,並同時照顧員工的家庭,當中一力承擔Vijay Banja兒子攻讀大學的學費,使他能順利完成學業。

人生如酒店
    常言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看過兩齣關於酒店的電影後,可以換一下口味說,人生如酒店,酒店如人生。我們大抵都有入住過酒店的經歷。雖然,我們都不會碰到 《假面酒店》裡繁華中暗藏殺機,亦不會倒楣到在印度旅行時住進發殺恐怖襲擊的《孟買酒店》。但是,兩齣電影都告訴我們,我們都若干程度戴著假面去旅行。當我們置身如酒店的真實人生時,我們一定如山岸般沒想到自己就是要被謀害的人,或者說,原來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自己的曾經不小心種下的禍根。
    人生要真還是要假,人生要全然信人或者是全然懷疑別人,端視我們的真誠抉擇

廉潔教育是廉政建設的基石


 一九七四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當大家興高彩烈地表揚廉署打下葛柏這隻大老虎時,卻沒有注意到廉政公署自成立後馬上展開的廉潔教育。據悉,廉署一邊密謀打大老虎,銳意打造香港成為國際著名的廉潔都市;另一邊廂,卻非常低調成立德育發展處,禮聘三位具德育專業的博士主理整個廉政公署的教育事務,製作不同學習階段的廉結潔教材套,免費贈予各校使用,從小一的如何善用零用錢到大專的守法教育等。誠如廉政公署的官網說:「一直以來透過執法、預防及教育三管齊下的策略打擊貪污」只要大家上到香港廉政公署的官網,就看到有「德育資源網」,從廉潔教育活動、廉潔教案制作、到德育期刊等等,全面照顧到大中小幼學校的廉潔教育需求。回到澳門,當大家上到廉政公署的官網,好像也找到廉潔教育的網頁──誠信教育資源庫,好像亦似模似樣,但仔細打開裡頭看看,卻是陳年單元教學活動,既沒有系統亦欠完整,予人「雞肋」觀感。
    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二零一八年度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本澳的「政府廉潔」和「政府開支水平」評分均下降,其中「政府廉潔」僅得36.4分,仲衰過中國內地,只比菲律賓好少少;至於鄰埠的香港繼續做「世界一哥」,總體評分為90.2分,比去年升0.4分。香港與澳門一水之隔,同屬特區,但廉政建設與廉潔教育高下立見。

連說一個道歉的道德勇氣都沒有,談何廉政建設
    在澳門,近日,直選議員蘇嘉豪在立法會大會裡調侃說:有綵高官剪,有鑊下屬孭。蘇議員補充說:「過去多宗涉及公職違法違規案件,都罰不上高官永遠只係去到局長,天鴿咁大壇嘢全部都係馮瑞權一個揹晒,冇上面嘅人需要負責。」他又質疑《主要官員通則》係咪掉咗落垃圾桶」。蘇議員又重提陳海帆司長的私薦親屬事件,身為司長,竟不懂得迴避,介紹屋企人入檢察院,雖然當時未有法可依,但道德責任上,曾多次要求司長公開道歉。可笑的是,至今,司長還欠澳門市民一個公開的道歉,但事件被揭發後,陳司長就市政署官員涉貪事件告誡「公職人員需利益迴避」,其身不正,何以服眾
    五月二十二日,眾議員仔仔一堂,辯論肅貪倡廉高官問責,包括應否修法加重公務員貪瀆、違紀等刑罰以提升阻嚇力;應否設立專責紀律委員會以加強公務員監督機制;檢討現時高官問責制度。多名議員批評多年來高官未負監督責任。列席會議的陳海帆司長回應稱,政府一直重視廉潔建設,在制度建設上,通過完善高官、領導、主管及一般公務員制度改革,以減少弊病發生。她又引述法院資料,認為數據未能支持需加重公務犯罪刑罰。陳海帆在回應成立專責委員會的建議時指,每個制度都有優缺點,現行提起紀律程序的制度亦有檢討空間,對建議持開放態度。只以開放態度而不作為,何來美好的廉政建設
    前文曾引用香港廉政公署的官網,劈頭就鏗鏘有聲地指出執法、預防及教育是打擊貪污的重大政策。的確,在香港上至行政長官,下至芝麻綠豆差役,只要貪污證據確鑿,一律要接受法治制裁。不要以為我們就像香港,都打過大老虎,歐文龍及何超明已身陷囹圄,就錯判澳門是一個廉政執法成功的大都會。

廉潔教育有預防貪污的重大功能
    肅貪倡廉是特區官員經常掛在嘴邊的陳腔濫調,肅貪是廉政執法,倡廉就是廉潔教育,甚且,廉潔教育是廉政建設的基石。誠如前述,澳門廉潔教育從小學生開始,大家一定認識廉政熊威廉,可是,這威廉在廉潔樂園歷久不變,不能與時並進,更與當下新世代嚴重脫節。再者,一系列掛在廉政公署官網的廉潔教育單元活動真的非常單向,連現代的小學生都覺得很B,何來產生具時代意義的廉潔教育呢
    香港是世界公認的最廉潔的地區之一,這不僅因為它具有嚴格且完備的法律制度、秉公執法的政府機構,更與香港廉政公署堅持長期開展倡廉的廉潔教育分不開。香港廉政公署早在初創時期,已擺脫傳統的單元教學模式,率先使用活動教學,引入德育專業學者設計的互動討論課堂,致力培養學生廉潔奉公的公德與獨力批判能力。甚且,早在一九九八年,香港廉政公署引入行銷導向的運作推行廉潔教育,獲得香港傑出行銷獎HK Marketing Excellent Award。將宣傳推廣誠實、公平和公正等社會價值觀為其行銷目的,使香港社會大眾改變認知和態度,肯定腐敗對整體社會的危害。
    香港廉政公署每年都進行專業的調查,包括公眾的憂慮和預期,對腐敗的態度以及對職業道德商業倫理的態度等等。例如,一九九六年調查發現,公眾對公益部門和商業部門腐敗的包容度都很低,且被調查者越年輕,其對腐敗的包容性越強。在被訪者中,約有60%的人願意舉報腐敗現象,而30.2%的人想借助外界的力量,5.9%的人不願意舉報,其不願意舉報的理由是麻煩,不是我個人的事,以及害怕報復。通常,舉報者願意選擇打電話的方式,這個比例為54.8%,也有42.4%的人願意親自去檢舉。透過學術調研,香港廉政建設透過廉潔教育得以不斷精進優化。
    廣告、短劇和電影都是香港廉政公署經常使用的教育手段。連我們澳門人都記得香港勝在有ICAC這句宣傳口號。還有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和播放了幾十套電視廣告及短劇。更厲害的是與電影公司合作開拍有關廉政的電影,通常都是票房賣座的電影,其宣傳及教育功效更不在話下了。

是時候結束悶到抽筋的廉潔教育
    當大家上澳門廉政公署的官網,彷彿回到粵語長片的年代。要做好廉政建設,不是打一兩隻老虎或多隻蚊,更不是拿廉政熊出來做些勸勉就了事。真心說,澳門最欠缺的是,有德育專業能力的廉潔教育隊伍,亦欠缺能用現代媒體技術演繹廉潔教育精髓的新媒體創作團隊,亦欠缺完整的廉潔教育課程與教學裝備。要作好廉政建設,必先從小做給孩子最優良的廉潔教育。

後真相時代的「五四精神」


一個炎熱的夏日,有四個盲人坐在樹下乘涼。有個人牽著大象經過,大聲喊說:象來了,請讓開一點兒!」其中一個盲人好奇問:「象是甚麼樣子的?讓我們摸一摸吧!另外三個盲人亦同意說:摸一摸就知道象是甚麼樣子了。牽象的人把象拴在樹旁,讓他們去摸一摸究竟。第一個盲人摸著象的身子說:我知道了,象原來像一堵牆。」第二個盲人摸著象的牙齒說:象跟又圓又光滑的棍子一樣。第三個盲人摸著象的腿說:都不對,象跟柱子差不多。最後一個盲人摸到著象的尾巴大叫:你們都錯了!象跟繩子一個樣!
  四個盲人你爭我吵,都堅稱自己對,誰也不服氣。牽象的人對他們說:你們都沒說對。你們每個人只摸到了象的一部分,怎麼能斷定象是甚麼樣子呢?
     
人因為自己的教育、經歷及觀點影響,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不能看到全部,甚至如盲人般錯以為真。今天,我們一再重臨盲人摸象的時代,不過,這時代稱為「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era)。這個詞由來已久,不過,一向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國大亨特朗普參選美國總統而又意外當選後,竟然再次在西方社會炒得火熱,已收入二○一六年度的牛津字典內。「後真相時代」意指民眾已厭倦憑真知灼見去理解真相,再不依賴理性的思考,而是憑主觀直覺的感情去做側面的感知。換句話說,真相再不是真實面貌的同義詞,真相只是從個人感覺出發,把符合自己個人目的和利益視作真相。「後真相時代」是網絡時代所衍生的社會新觀念,社會大眾對於「真相」是否符合事實,已不再感興趣,相反地,只是著眼於「真相」「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有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後真相時代的五四精神」被騎劫甚至被曲解
    後真相時代的歷史果然是胡適所説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年四月十九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舉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持學習時強調說:「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接著語出驚人說:「要闡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青年運動的關係,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青年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習近平講話非常違背五四運動對「民主和科學」追求,跟黨走服從黨意味對真理和真相的尋求必須由權力所壟斷,即是誰大誰惡誰正確」。眾所周知,五四運動早在一九一七年已經開始,到了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學生展開一系列抗議活動,致力倡導「民主和科學」。中國共產黨於一九二一年才正式成立,如斯騎劫及歪曲五四運動精神實不可取。

還原「五四運動」真相
    陳獨秀在一九一八年發表〈本誌罪案之答辯書〉,陳述《新青年》的兩大「罪狀」,一是擁護德莫克拉西先生(民主),一是賽因斯先生(科學),始終都被奉為中國所必須追求的兩大普世價值,並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宗旨,當時獲得中國知識分子、大學生、甚至普羅大眾所認同。胡適在一九一九年的一篇〈新思潮的意義〉,提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四大綱領,在當時很有代表性,大多數人都接受。胡適以「新思潮運動」來界定五四,後來,也有人稱之為「新文化運動」或「新思想運動」。
    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指出,「民主」和「科學」是五四留給華人最重要的遺產,因為德、賽兩先生雖久已入籍,卻仍未在中國大地上普遍地安家立業。「科學」在中國主要表現為「科技」,是「藝」而非「道」;為真理而真理的科學精神尚未充分建立。「民主」的地位則是「尊」而不「親」,甚至還時時有取消國籍、遣返西方的呼聲。正因如此,余英時才忍不住發出「『五四』尚未完成」的感慨。他強調説,從「未完成」的角度說,「五四」作為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不但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而且在今天仍放射出親切的現實意義。

[C1] 五四」到建立五四學》
今天,我們除了組織學生升旗紀念五四運動外,是否想起在學校裡,有系統的介紹五四運動」中的健將的學識、才情與風骨,從而學習五四運動折射出種種具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北京大學陳平原及夏曉紅兩位卓越教授,剛剛出版了一本《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裡頭有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羅家倫、梁漱凕及傅斯年等五四響噹噹的人物的行實故事,既動人亦有趣,亦不會丟失於五四的歷史脈落之外。
說說五四領軍人物胡適,亦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白話文運動健將,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教育,師從約翰.杜威的學生克伯屈門下。學成歸來把西方科學精神帶進國門,直搗大學課堂。胡適經常掛在嘴角的名言是「不疑處存疑,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及「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沒有證據,只可懸而不斷;證據不夠,只可假設,不可武斷;必須等到證實之後,方才奉為定論。」
一九三三年年十二月,胡適寫信給北京大學學生孫長元,批評其文章有一個大毛病,喜歡用許多不曾嚴謹界定分析過的抽象名詞,如「封建勢力」、「帝國主義」。胡適在信末說:「我們有一個理想,就是要提倡一點清楚的思想。我們總覺得,名詞只是思想上的一種工具,稍不小心,就會讓名詞代理了思想。」這方面的爭論早有淵源。一九一九年,「問題與主義」論戰沸沸揚揚,胡適呼籲少談些主義,原因是主義極其抽象籠統,一旦主張成了主義,便由具體的計畫,變成一個抽象的名詞,主義的弱點和危險就在這裏」。胡適認為:「凡是有價值的思想,都是從這個那個具體的問題下手的,主義則反其道而行之。」
    近有台灣文化人白先勇熱切帶動研究紅學,把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爲對象的研究。 五四運動尚未成功,真的要好好整理及研究五四運動,是時候在後真相時代集合各方力量,有系統有理論地建立五四學》,唯有如此,才能傳承真五四運動精神。


 [C1]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