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母親總愛買甘蔗回家,我們幾個兄弟會蹲在家的門檻,地上攤開了過時的報紙,一邊咬牙切齒吸取甜美的蔗枝汁,一邊把榨乾的蔗渣吐在地上,然後用報紙包裹起來再扔進垃圾桶。後來,覺得咬蔗的吃相太難看,榨蔗汁機又面世,所以,只會光顧買方便就手的蔗汁了。長大後,聽說蔗渣可以化身成為木櫃,甚至教室的黑板。雖然蔗渣很有用,但每次看到本來「圓碌碌」的甘蔗瞬間被壓榨成乾枯的蔗渣時,都有一種莫明的傷感湧上心頭。
讀中學時,遇上一位非常崇拜魯迅的語文老師,簡直可以用「粉絲」來形容。這位老師閒來就搖頭晃腦地朗讀魯迅的名言,尤其「橫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尤其「我好像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是影響我成為老師的金句。
近年,動植物權利備受關注,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是當代關注動植物生存及生活倫理的權威,連同世界保護動物組織,非常關過度砍伐及殺生。母牛的乳汁只為供應給小牛,卻被人掠奪成一門龐大的工業。牛乳的份量其實僅能供應給小牛,卻被注射荷爾蒙而被大量壓榨,經消毒加工成為超市貨架上的牛奶。
從教育經濟學看,牛吃草,但榨出的是牛奶,完全符合以少賺大的原則。可是,從人本教育看,老師吃草,榨給學生的是學問道德,就是委曲犧牲了老師。同樣,要學生被逼接生目前過時的教育,跟牛吃草沒兩樣,但又被高度期望要很有成就,如牛奶般。顯然,從本來「圓碌碌」被壓榨成「扁踢踢」的甘蔗,又或是大量過度壓榨的牛奶,都是粗暴及貪婪的壓榨行為。今天,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很可能是一套經過不斷改良的壓榨工具,畢業長大,孩子又被逼陷入充滿壓榨的成人世界。
學習是混沌的天生本能 教育是提早榨取潛能的系統
人天生好奇,自然喜歡透過學習滿足好奇。可是,當成人為了孩子好,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教育系統,包括課程、教學、排名及評核,本來快樂學習的孩子,就變得苦悶、厭學,甚至逃學。所以,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至1778)寫了一本自然教育經典小書《愛彌兒》,對整個歐洲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錯蕞爾小國芬蘭,全世界教育領先的國家,很願意面對教育造成的危害,率先執行七歲以前的孩子不能進學校接受教育的政策。七歲以後,進入「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讓七歲到十五歲的中小學生,不分年級,都在同一所學校學習。在九年一貫教育中,學生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經費則由中央政府出資五七%,地方政府分攤四三%。這個決策延續三十年至今,不因政黨輪替,很可能從一直左翼政黨執政改為右翼政黨執政而有所改變。
非常弔詭,芬蘭很清楚學校教育一定要配合孩子的學習天性而設計,最後,才培養出我們非常嚮往的競爭力。我們一直奉行「有競爭才有進步」的叢林法則,怎知道這一套本來只適合森林動物的法則,照搬到傳統的學科教育,透過測驗考試去評定學生,卻變成壓榨學生學習潛能的利器,結果弄巧反拙。
在競爭力方面最權威的專家瑪格列特•赫費南(Margaret Heffernan)在其新著《未來的競爭力不是競爭》一書裡,就痛斥說:「我們極度仰賴競爭,對於競爭造成的問題卻避而不談。想要創造新的生活及共事方式,就需要高度的信任與包容,但那正是競爭在暗地裡破壞的要素。」
何時,當教育系統願意來一個大變革,從傳統的學科教育學走向以人為本,以能力為中心的學習,打破傳統課程教學及評核的框框,我們才能回歸教育本義。其實,澳門有幼稚園及中學曾努力實施多元智能教育,甚至成績單都以多元智能代替學科,這是值得慶幸的,只是最後承受不了內外的壓力才放棄。何時,孩子拿著一份成績單回家,家長不再問孩子考第幾名時,我們才回歸到沒有壓榨的教育系統。
澳門是一個彈丸之地,財政豐厚,絕對能創造資源步舞芬蘭教育,從系統往學習靠攏,還孩子一個快樂學習的童年,亦讓他們練就必要的生存恆毅力,去迎接成人社會的種種壓榨仍能愉快生活。
讀《被壓榨的一代》有感
今天,澳門人真富貴,失業率只有1.7%,到了二○二○年,成為全世界GDP最強勁的城市。可是,統計局最新宣佈的堅尼系數,正顯示澳門已經進入M型社會,貧富懸殊非常嚴重。換言之,我們的下一代長大了,就算是中產,但可能會陷於M型社會的痛苦。
今天的美國,就是先例,就是警鐘,就是一個受壓榨蹂躪的M型社會。很難想像律師、大學教授和藥劑師等受過高等教育,理應是社會中生活優渥的一群人,在今日的美國社經大環境下,居然淪為必須仰賴食物救濟劵過日子。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Nieman Fellow),目前擔任非營利組織「經濟困難報告計畫」(EHRP)的執行主編艾莉莎.奎特(Alissa Quart)在新書「被壓榨的一代」書,探討了美國的中產階級,面臨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讓自身陷入財務窘境而無法脫身。
學歷貶值和產業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興起,也是讓學有專精的專業白領,落入貧窮線以下的兩大關鍵因素。很難想像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級知識份子,時至今日也只能遊走在各大學間兼職任的流浪教師,朝不保夕地賺取低廉的授課時薪。在過去,取得博、碩士學位,是確保進入安穩的中產階級的入門券,而事實證明這一切都已過去。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學歷將不再是職涯的避雷針,反而會讓學生背負了不必要的貸款負債。
今天美國 可以不是明天澳門,還看澳門如何制定未來的教育願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