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目春風」作者蔡梓瑜|Choi Chi U,透過「瑜目」「U see」,將個人、家庭、職場及家國等生活範疇裡打滾了超過半個世紀的經歷,淬煉出的正向視野,與大家輕鬆自在走進如沐春風的理想世界;又一起略帶黑色幽默點出現實世界的種種魚目混珠。「See U!」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互聯網時代澳門教師人文精神專業發展探索
摘 要
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曾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智慧的時代,這是最愚蠢的時代。」我們可以說這是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這是人文精神發展的時代。
生活與工作在互聯網時代的教師,除了應該具備多樣電子計算機及互聯網的專業能力外,還應該具備更扎實的人文精神素養。過去,教師是知識的泉源,其知識權威備受推崇。互聯網時代,網絡正不斷挑戰教師知識的權威,更凸顯教師應該充實其人文精神的專業能力,好能在無涯學海裡,引領學生成為具備人文精神素養的個體。過去,借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形容教師的無上權威實不為過,可是,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更替迅速,教師不再強求成為「經師」,而應該努力在互聯網取代,成為既有人文精神謙卑、有血有肉的「人師」。過去,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觀念營造師生間的密切關係。互聯網時代,師生關係日益疏離,更應該善用互聯網的正面力量提振師生間的人文精神情懷。
本文嘗試探索互聯網對教師工作的種種衝擊,提昇教師人文精神專業能力將是當前適切的應變之道。
關鍵詞:互聯網 互聯網時代 教師人文精神專業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
科技以人為本。──手機生產商諾基亞廣告語
一、前言
澳門市民生活在三個網路裡,第一個是博彩業為主的經濟生活網。澳門勞動人口共40.25萬人。 其中,從事博彩業有8.7萬人,約佔全部就業人數的22%,加上酒店、飮食、出租車等博彩業的輔助及相關行業就業人數,應已達到全澳就業人數的40%或以上,澳門作為單一博彩旅遊城市的產業特色鮮明。 受惠於龐大博彩業績的賭稅收入,無論「醫、住、行、育」等範疇都得到豐厚的補貼。第二個是全民共享的互聯網。人人有手機, 澳門上網率增至76%,有超過 40萬人用手機上網, 數字天天在增長。第三個是人文精神教育網。2014年,澳門政府公佈了第15/2014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 規範了中小幼課程內設置人文學科。就算是高等教育及持續教育領域,都因為政府大力資助,亦開辦了很多跟人文和通識有關的課程。面對日益庸俗功利,互聯網資訊爆炸的澳門社會,如何更能以人為本,應對博彩經濟網及互聯網的挑戰,將是教師人文精神專業的重大任務。
面對博彩獨大、互聯網日益失控的澳門社會,人文教育恰好是一帖良方妙藥。人文教育可以衡量深知兩股洪流禁之不絕,亦不能聽之任之,如何中庸限制,端看教師的人文精神專業教學本領。
孫中山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正是一股前所未見的澎湃潮流,席捲全球,無遠弗屆。互聯網不只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對於當前的學校教育帶來洶湧的衝擊,顯然像一把雙刃刀,可以成為教師的好幫手,但亦可以成為教師的沉重負擔。
常言道,教育成敗繫於教師的良窳。互聯網時代對教師專業成長可說是好壞參半,本文最為關注的是教師的人文精神專業發展。誠如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換句話說,互聯網可以提供給教師及學生排山倒海的知識,但就不能取代教師陶冶學生心靈成長的崇高教育使命。據此,本文將從互聯網時代的徵候出發,探討其對學校教育的正負面影響,再論負起陶冶學生心靈的教師,如何在海量的互聯網世界裡,全面提昇其人文精神專業能力,好能引領學生邁向身心靈綜合成長的路上去。
二、四個反映互聯網時代人文教育素質的真實個案
(一)知名藝人黎明的公關危機及善用互聯網化解之道
曾被香港歌迷譽為樂壇「四大天王」的黎明,原定今年4月28日起在香港舉行六場露天演唱會。然而,會場容納4500名歌迷的防火帳篷未達防火標準,政府拒絕批出臨時准照,首場演唱會被逼取消。
本來,黎明正要面對公關災難,他卻善用互聯網的時代優勢,配合他深厚的人文精神素質,不單化解了困局,還贏得歌迷高度評價。黎明親自錄影抱歉聲明,呈現置觀眾感受及損失於個人榮辱之上的訊息,瞬間上載到社交網站,毫無託辭藉口,態度懇切有禮,贏來傳媒及香港市民的擊節讚賞。
(二)魏則西之死
陝西青年魏則西罹患滑膜肉瘤,在百度上搜尋明醫治病,獲知武警第二醫院聲稱能治此病,且競價排名在前列。於是,魏則西馬上動身就診,豈料花了20多萬元,魏則西還是病逝了。臨終前,魏則西在社交網站親自講述自己的悲情故事,從求診、療程、病痛難奈、病情惡化,到要面對死亡,深感連累父母等,賺得無數網民的「熱淚」,百度及武警第二醫院卻受到無數網民的譴責及唾罵。事件擾攘多時,不斷發酵,百度終被勒令停止競價排名,醫院領導被撤職。
(三)掙扎二十小時的企圖輕生故事
今年5月4日,澳門一名男子因沉迷賭博,愧對家人,在家中留有遺書,走出寓所陽臺危站企圖跳樓自殺,從早上8點上班上學繁忙時間,一直到深夜2時,未曾與人談過說話,只喝過警方提供的水,未有進食和上廁所,事件一直僵持18個小時後平息,自行入屋了事。企跳男子被批阻塞交通,惹來行人的不便。但是,有網民卻有空拿起手機,現場直播,放到社交網站上,引起熱烈討論。生死攸關的時刻,有同情關懷大於交通不便,但亦有讓人不寒而慄的是,路人的袖手旁觀及冷嘲熱諷。
(四)鄭捷的隨意殺人事件
2014年5月21日下午的台北捷運站,就讀東海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鄭捷,拿起刀子無差別隨意亂殺途人,引發國際媒體關注。據報導,鄭捷從小就玩殺人電玩,有明顯的反社會性格,事件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2016年5月10日晚,鄭捷已經伏法。事件引起兩個關注討論點:一是殺人經過在網絡上瘋傳,引起對網絡轉播恐怖嚇人片段的控制。二是廢死刑及保留死刑的爭論。
四個真實故事都跟人文精素養有關,亦在意無意間跟互聯網扯上密切的關係。首先,黎明藉助互聯網瞬間與世界連結的力量,極速化解公關危機,凸顯黎明能發揮互聯網與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效能。魏則西輕信互聯網的競價排名,卻要交出寶貴生命作代價。最後,魏則西還是作了好事,借助互聯網覆蓋面廣的功能,拍下要明智善用互聯網的警世短片,勸勉世人為了珍愛生命,必須審慎判別互聯網的訊息。澳門男子企跳本身就是一個嚴肅的人文教育困局,但此困局及其背後埋藏的人文教育失效,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鄭捷的隨機殺人,正正暴露互聯網時代青少年兒童的人文教育的空疏,充份反映贊成與反對死刑者,把法制偏見凌駕於人的生命尊嚴無價之上。
最為人關切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透過人文知識及精神培養避免其負面的禍害,又如何藉互聯網的優勢可以增益人文精神的能力,端視如何讓教師充份發揮人文精神專業。
三、互聯網時代的脈搏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著名未來學家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其全球銷量1000萬冊的名著《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中,提出三個未來的重要脈博,即一時性、新奇性及多樣性,預示互聯網時的來臨。 試想,今天一人一手機,24小在線,互聯網世界裡充斥的訊息非常多樣,但又因為一時,壽命短暫,瞬間被取代甚或淘汰,惟有不斷透過新奇及多樣的手法,源源不絕供應網民一時一樣的需要。
(一)何謂網絡
世界著名雜誌《連線》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於十多年前出版《失控》(Out of Control)一書,2010年中文版面世,在中國互聯網界引起轟動熱議。凱文在書中定義網絡說:「它是一大群彼此相連的小圓點,是由一堆彼此指向、相互糾纏的箭頭組成的網……所有的電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相互依存,所有經濟的、社會的和生物性的東西,所有的通信,所有的民主制度,所有的群體,所有的大規模系統……看著它,你很容易陷入其自相矛盾的困境: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也沒有中心,想要解開它需要很大的勇氣。」
(二)何謂互聯網
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互聯網(英語:Internet),又稱網際網路,這種將電腦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互聯網,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結構。」 大陸互聯網學者段王爺(本名段積超)說:「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後的在線化、數據化……目的是實現產業標準化、信息化、網絡化及數據化。」
(三)互聯網時代特徵簡介
2015年3月中國召開兩會,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畫,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行動計畫列為中國重要的國家戰略,引起廣泛討論,也使「互聯網+」一詞成為熱議話題;互聯網+經濟迄今熱烈發展中。
台灣知名教育家邱莉燕說:「互聯網做為一種生產要素或基礎設施,如同水、電、瓦斯一樣,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產業各領域中,提高創新力及生產力,形成全新生活方式、商業模式及生產方式。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互聯工廠等,皆是互聯網+的代表。」 換言之,透過互聯網把教育產業化,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若從不同的需求層面而言,互聯網的確是史無前例地滿足了不同的需求,其中包括:資訊需求、交易需求、交流需求、娛樂需求、辦公需求等。毫無疑問,互聯網技術只針對「服務」而與「目的」無關。
(四)哪一個族群會經常使用互聯網哪一種服務
根據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2010年的研究, 18歲以下至30歲的青年佔經常使用互聯網人數的55.74%(見圖1);澳門青少年上網活動裡,透過即時通訊軟件或社交網站經營人際關係的超過70%以上(見圖2);有超過40%的網民還是相當關心時事新聞(見圖3)。再者,港澳青少年網絡及潮流文化比較接近,香港中文大學李立峰教授剛發表報告,亦指出60%以上的18至29歲的青年非常關心時事。
圖1:澳門網民年齡分佈圖(2010年)
圖3:網民瀏覽網上資訊的類型(2010年)
圖5:香港不同年齡層接觸媒體的資訊比例
(資料來源:李立峰 網絡另類媒體資訊的接收者有多少?香港明報2016年5月26日)
上述的調查顯示。澳門青少年及年輕人的上網數據不相伯仲。換言之,教師及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相當接近,大家都是互聯網世界的「原住民」,而超過40歲後的成人,顯然會被邊緣化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新移民」。再者,雖然成人社會都非常擔心青少年只會透過互聯網進行個人社交聯繫,又或是玩上線遊戲。但在張榮顯等的調查所得,青少年還是相當關心社會時事。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互聯網的意義、價值和本質提出新的理解。
(五)互聯網的優勢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1.它的成本低,用戶只須繳付低廉的價錢,就可以享有全球化的互聯網資訊。2.互聯網技術的發達,使互聯網的受眾可以無限的增長,覆蓋面最廣,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及開啟所需的資料;3.不受時空限制的資訊進出交換:自光纖普及以來,資訊進出互換更是極速之事,瞬間就可以往全球有網絡的地方收發;4.交換資訊更具互動性,無論是人與人及人與資訊之間的互動更多元頻繁;5.資訊交換的更趨個性化,從個人電腦面世,到今天度身訂造的社交網站程式配置,旨在滿足個性化需求;6.有價值的資訊不但可以永久儲存,更可以透過文字、數據、聲音、動畫、圖片,甚至真人現場直播等方式呈現。7.更具組織動員能力,試看中東的茉莉花革命,許多社會運動的動員,已不必透過傳統的紙媒及電視宣傳,簡單到在社交網站開通一個群組,瞬間就可以動員成千上萬的群眾進行網上公投,又或是集合去參與群眾運動。
(六)互聯網的危險
互聯網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刀1.可以用來盛載豐盛的人文精神文獻,亦可以充斥罪惡的淵藪,如虛假資訊、網路欺詐、病毒入侵、駭客攻擊、色情資訊、製造恐慌、網路上癮、數據失竊、隱私不保及及人肉搜索等;2.互聯網讓我們越來越笨:2008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了一個研究,指出「有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後,你不再需要知道你在哪裡,你的目地地是在哪裡,也不用注意沿途的物理路標,或者向車裡或路上的人尋求幫助。」 隨著互聯網的資訊即時收到及送出,人們更依賴互聯網的搜尋及解難功能,變得越來越不願意思考及解難;3.互聯網是一場無限的遊戲:神學家詹姆士.卡斯(James P.Carse)在其名著《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裡說:「有限的玩家在界限內玩遊戲;無限的玩家玩弄界線。」 所以,為何互聯網可以佔去年輕人不少的光陰,不管是打訊息,又或是打遊戲,誠如凱文‧凱利說,我們正陷溺於一個失控的互聯網世界,載浮載沉。
四、互聯網時代對教育的衝擊
從教育而言,互聯網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手段及工具,除了教育的目標不變外,課程、教法、教材、師生角色與功能,都起了革命性的變化。不得不承認,學校教育仍然是最保守的行業之一。何時,學校教育才能在陽光之下讓家長及社區人士有全面公開的知情及參與機會。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催生教師不得不以陽光、透明、公開、多元參與的新教育生態來教育學生。
(一)知識的來源不只是權威的教師,亦不只是實體圖書館,後起之秀是互聯網
國際安全科技專家布魯斯.施奈爾(Bruce Schneier)在其新著《隱形帝國──誰控制大數據,誰就控制你的世界》(Data And Goliath)中說:「電腦不斷地產出資料。資料是電腦輸入和輸出的東西……當你連上網絡時,你製造的資料就會加倍。」 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教室走向開放社群,人人能夠共享及創造知識。在全球化的互聯網時代,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無限的充實和豐富,這些資源通過互聯網技術緊密連接在一起,使得人們隨時、隨事、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這也為有期限的學校教育,及無期限的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已變得非常快捷,師生間知識量的天平已日趨對秤,甚至學生「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情況會越來越普及。此時此刻,教師必須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角色、功能及與學生的關係。
(二)既可以繼續奉行師徒制,亦可以小班制,更可以慕課的大班制教學
自孔子以來,師徒制的確深深影響了我們對於何謂優質教育的想法。自中世紀,英國老牌大學奉行的導師制,的確培養出很多卓越的菁英。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我們仍然可以面對面,但不同空間的進行師徒制的教學。亦可以開動一個小眾學習群組,不斷交流及交鋒,深化專題學習。名師跨校跨地域都可以透過視頻馬上解決。當然,像慕課的出現,迎合大班教學,隨時上線的彈性學習局面。這些衝擊,在在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對教育班級的大小及形式提供了多元的選擇,也許,適應未來更多更新的選擇真的是互聯網時代對教育的龐大衝擊。
(三)加速學生學習自我進化
互聯網時代加速自我教育精進的能力。傳統教育滯後於社會發展,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落後、教學效率低下、門戶之見僵化,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自我精進化低下的原因在於傳統教育體制的保守與封閉。互聯網時代擊碎了傳統教育既保守且封閉的門第,加速了教育的自我精進速度,無論是透過自學還是線上專家指點。今天,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又都是教育的消費者及生產者,孔子三千年前說的「教學相長」的古早理想,很可能是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四)帶著Chalk and Talk實境教學奔向虛擬教學
多得資訊技術的優化,課堂教學不再總是線性的、平面的及單向灌輸的。代之而起的是立體的變化,可以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如虛擬體驗、3D列印,傳統媒體時代在課堂上難以做到的親身體驗也能輕易模擬實現。換句話說,互聯網時代,雖然無法完全克服直接學習的困難,但是,透過動畫技術,逐步收窄人類歷史文化成果與學生當下生活經驗及認知水準之間的差距。換言之,在互聯網時代,間接經驗透過直接呈現,將拉近了直接與間接的學習距離,讓學習更深入淺出更有效能。
(五)線上互動取代不了面對面互動教學
是不是可以不要學校教育呢?當然不是。恰恰是要求學校教育放棄傳統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換成是師生互動合作教學的模式。許多教育學者皆同意,學校是推動師生快樂教與學的場所,教師的優質教學有效促進學生自我學習動機。再者,面對面的教學,教師的人格感召對潛移默化學生的人格,實非單靠一面電子屏幕可以取代的。
(六)教師教育要敢於從知識教育向思維教育轉變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衝擊,教師理應更多地承擔起「授人以漁」的責任。而要想現這一目標,教師應該視備課為師生的共同責任,上課時知識內容上應刪繁就簡,將課堂核心從知識為主轉向以思維,甚至批判為主。加拿大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Levitin)在其新著《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The Organized Mind)一書說:「教師的主要任務必須從傳播原始資訊,轉變為訓練學生各種批判性思考的心智技巧。」
(七)教師存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以往,特別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年代,教師的在知識傳遞任務緊迫、手段簡單、管道單一、卷面評量就是教育成果。教師其實可以在啟發、引導,與建構學生的價值觀等方面,可以大展所長。在互聯網時代,由於新技術的幫助,教師的知識傳遞職責已經可以借助互聯網分擔。教師的角色及功能更顯重要,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過程中,有意識有準備進行學生綜合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亦應該騰出更多空間,發展師生相互交流交鋒的優質教學。三千年前,亞里士多德面對柏拉圖的指斥時,很漂亮的回應說:「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
五、互聯網時代的人文精神教育目標恆常不變
(一)教育的人文精神目標恆常不變
中國古典《尚書》:「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荀子.王制》:「水火由氣兒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亦有天地人三才知說:「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周易.賁卦》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總體而言,人文精神就是人活於天地間的靈性與正義的氣質展現。
(二)現代「人文精神」定義
人文精神一詞英文為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哈佛大學著名人文學者李歐梵說:「人文指的是和人有關的東西」。 其核心思想為:1.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重視人神兼融;2.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物化及神化;3.主張靈肉和諧、既立足於塵世生活,又嚮往超越性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有三個層次:1.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2.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3.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三)人文教育為體,互聯網技術為用
中國著名學者,身兼北京大學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的樓烈宇教授早就說:「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思維方法是一種強調個性的思維,因為它是動態的、整體的、聯繫的、隨機的、綜合的」。 樓教授說明白了人文思維的廣寬深,是可以正面吸收互聯網的好處,足以應對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需要冷靜應對。首要堅持「人文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我們要始終牢記人文教育是核心目標,互聯網只是用來提升和變革人文教育的技術手段。
(四)人文精神素養的倫理考量
從學術的立場而言,早已有研究天象的天文學,研究地貌的地文學,當然有研究人倫的人文學,即人文主義精神的學問。從中國傳統倫理的考量,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甚至是人與天的人文交往能力,就是人文精神的素養。換句話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多重倫常相處的人文能力,自然而然,負起教導學生的教師更應具備人文精神的專業能力。
六、互聯網時代教師的人文精神專業發展策略
研究權變理論的權威學者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tawick)等在其名著《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Change: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一書中,提出問題的兩個應變策略:第一個是群論(Group Theory),即在宗族與社群內透過適切的互動尋求改變的策略方法,如校內教師互動或教師公會的公開人文教育論壇等,促進團結行內人文精神專業隊伍,強化自身的人文精神專業發展。第二是邏輯類型論(Logical Type Theory),即透過系統外的干預導致適切的改變,如人教教育立法、時事社會注入人文精神觀點的討論等。保羅說:「群論的變化可以在某系統之內發生,但系統本身維持不變。邏輯類型論是在系統外產生改變,讓系統產生改變。」
(一)群論的觀點:強化互聯網時代教師的人文精神專業策
教師必須時刻覺省,經常為自身教育價值定位,旗幟鮮明的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導者。社會日趨功利、科技及物化境況日益普遍,漸漸,人被視為符號、手段及工具亦已司空見慣。教師履行傳道、授業及解惑之責,理應更能掌握人文價值的意義、底蘊,且要化作潛移默化學生的力量,讓學生在充滿人文精神的氛圍下提昇其人文、利他及互愛的價值。所以,進行人文精神專業師資培訓乃首要任務:
1.開設教師人文精神專業培訓課程,其課程目標:(1)讓教師懂得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核心價值及範疇;(2)讓教師課堂教與學皆充滿人文氣息;(3)指導教師學會人文學科的基本課程理念與課程設計;(4)指導教師學會在非人文學科教學中設計及滲透人文精神教育。
2.教師自學增進人文精神專業素養,如透過閱讀及研討,增進自我認識、強化與別人交往的人文能力,透過義務工作及發表關社言論文字,增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尤其應增添愛國的高尚情操,對普世價值、環保及天人關係的持續思索及關心,都是教師人文精神專業自我增值的不可缺乏部份。
3.學會用滲透式課程方式教導自己及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各級教師透過人文學科滲透教學課程,研習如何透過常識、公民、倫理、宗教、政治、語文、歷史等課程,讓學生學會以人文本的精神及價值,換句話說,這些學科除了教會學生知識、情意及技能外,還應該教會學生從課堂上學習人文素養。
4.餘暇活動指導教師透過人文學科滲透教學課程,研習如何透過學生會學會民主與尊重、校園論壇討論「援交」及電影欣賞如《偷書賊》,讓學生學會愛自己。當然還有許多社會參與及義務工作讓學生體驗到人文素養的崇高價值。
(二)邏輯類型論的觀點
1.互聯網改變不了教育的本質: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在《互聯網背景下校長成長之路的論壇》指出:「互聯網作為外在技術性的東西,它在某種意義上能夠幫助教育的改變,或者是手段的更新,但是它沒法改變教育的本質。」 今天,人文精神教育仍然守住其本質,互聯網只是手段,極其量造成其本質外圍的干預。所以,人文精神教育應該從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內容,以白話文易懂的教學手段,融入現代學生趨之若鶩的互聯網時代。
2.教育手段與工具天天在變:互聯網時代,教學凸顯了豐富及多樣的功能。即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手段,更是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的力量,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價值導向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何江在畢業典禮致詞說:「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能夠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互聯網有關教育媒體平台非常多元化,鼓勵師生遊走於不同的網路上,透過自學及互動學習,盡用互聯網的功能,使成為互聯網時代教與學的天堂。
3.互聯網時代教師角色的充實與拓展受到多元的關注及監察:互聯網時代,正規教育好,持續教育也好,其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式、評價體系、師生關係等方面必須有一系列的改變。透過透明度高的互聯網平台,學校及教師應該創設社會參與監察的平台,讓家長可以透過視頻及現場參與互動,知悉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表現。
4.要弄清楚教學的主次問題:據澳門天主教號角報報導,今年5月2日,美國Sonic Foundry公司宣佈澳門聖保祿學校獲評為「第12屆企業視頻獎最廣泛使用錄影」類的冠軍,表彰學校有系統大規模運用視頻於教學,這是唯一頒給美國以外的非高等教育機構。 我們鼓勵增設視頻教學的教學模式,如翻轉教室及慕課等,但是,以人為本及以師生為教學共同體,仍然位處所有教學活動的優先位置上。
5.幫助學生走出耽溺的互聯網世界:可惜的是事情還有另一面,對於缺乏自制力和學習能力的人來說,互聯網是人間地獄。近年,網癮如毒癮般可怕,大量青少年成為虛擬世界的奴隸,喪失了真實人文生活能力。選擇前述的禁止、自由及中間路線的限制政策,將有助學生走出網癮,邁向成功。
6.法治的幫助:從教育的人文核心價值出發合理使用互聯網,要積極防止不良資訊、網路犯罪、網路沉迷等現象對人文教育造成的負面影響,要及時立法,加強監管等方式淨化互聯網環境,讓互聯網更好在禁止、自由及限制等範疇裡適切地為教育所用。
7.科技的好處: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出版後多年,再接再厲,對於科技的正向力量作了很深刻的反省說:「科技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明白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告訴我們,我們可以變成甚麼樣的人。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獲得個人獨有的富有潛能的靈活技巧和並不成熟的洞察力,以及別人無法分享的潛在經驗,當你盡可能放大自己的才能時,你就會發光,因為其他人都不具備你的能力。」 其實,人文精神教育確實能擷取互聯網的價值,把本來零碎、片段、短暫的特質融合成整體的人文教育力量。
七、結語
人文精神是教師打開學生人文能力的一根鑰匙,既能打開互聯網的人文殿堂,又能適時透過禁止及限制手段,把非人文的不良訊息拒諸門外。建構堅實教師人文精神專業能力,刻不容緩;化日益疏離薄弱的師生關係為面對面及線上互動的亦師亦友關係,更能增強師生的人文精神素養。
荀子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又說:「青出於藍勝於藍。」成敗得失,存乎於在體制內及體制外努力建設高質素的師生人文精神素養。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
-
人的一生,都是先從被照顧者,獲得充裕的關愛後,慢慢轉變角色成為照顧者,然後,到了人生最後階段,又變回被照顧者。簡單而言,人就是活在被愛與去愛的互動場域中。 電影《桃姐》與《淪落人》都是低成本製作,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故事,前者是小主人 Roger...
-
誠如上週本欄所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兩個星期內爆紅全世界,六月十二日有一百零三萬上人上街她面不改容,且於當晚遊行結束後十一點,宣佈 《逃犯條例》 仍然如期於十六日硬闖立法會,此舉「辣 㷫 」 全香港市民,立刻引爆當晚的警民衝突事件,還導致六月十六日兩百萬人上街遊行,高...
-
近日,一段二○一一年的香港小學辯論賽冠軍賽片段在社交媒體瘋傳,又重新引發熱議,點擊超過三十多萬。油麻地天主教小學與協恩中學附屬小學就「香港兒童真幸福」為題展開激烈辯論,片中一名女生突然激動地質問對手:「你哋係咪嬲我呀?」這句話瞬間在網上爆紅。許多網民熱烈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