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非常推崇莊子,說他是一個學問很淵博,很有名氣,卻無志做官的民間高手。司馬遷說了一個關於莊子的故事,楚威王聽說莊子非常賢能,就派人帶著厚禮請他出山做相國。莊子卻笑著對使者說:「千金,可謂厚;卿相,可謂尊。可是,你們見過那被用作祭祀的牛嗎?精心餵養好幾年,然後給它披上錦繡,牽到太廟裡做祭品。這個時候,它想做一隻自在的小豬,不受宰割,還能做到嗎?你們趕快給我走開,不要玷污我。我寧願像一隻烏龜一樣在泥溏裡趴,也不願受國君的約束。我這輩子也不想做官,只圖個自在快樂。」
也許很多人都聽過這個事,如果莊子置身今天的澳門,特區政府一定視之為高端人才,求才若渴地三顧草廬。可是,世界上偏偏就有很多民間高手很有才智,亦對國家社會如何進步發達很有見地。但是,他們就是愛自由,不愛當官,所以,政府不能只廣納所謂的三類人才,亦不可以只諮詢大社團及大學教授,而應該透過種種諮詢方式,讓茍存性命於亂世的民間高手,都願意為社會分憂而出來說幾句有建設性的良心話。
讀汪志明的《平凡人創造的非凡歷史:小人物改變歷史的故事》有感
內地著名歷史愛好者汪志明在其新書《平凡人創造的非凡歷史:小人物改變歷史的故事》裡,以無聲卻深刻的角度提醒我們,歷史潮流不僅是菁英的舞台,而是由眾多平凡個體以微小舉動改寫方向的劇場。這些「民間高手」可能是周星馳在《國產淩淩漆》裡扮演身懷絕技的落破豬肉佬、又或是默默記錄土地交易的平民裘衛、甚至只是皇宮邊際的僕人,卻因一念之動,牽動國運與文明進程。由此延伸,我們更應反思,當前政府政策制定若只仰賴學者、利益團體與大社團,是否忽略了真正的民間智慧?我們是否未給基層市民機會讓「民間高手」一展所長呢?
汪志明的書中充滿鮮活案例,從先秦、漢晉到唐宋,再至元明清,揭示那些被歷史忽視的小人物如何扮演關鍵角色。書中還有牛販子的家國情懷、失職守衛成就玄奘取經的弦外之音、廚子的命運扭轉……這些故事皆展現「微小即關鍵」,「平凡即非凡」。
先說一名大家都沒聽過的小人物,他叫裘衛,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不動產交易的平民。裘衛透過鑄鼎銘文正式記錄土地交易,創造早期制度創新,可見制度萌芽常來自基層行動,而非王侯將相的腦袋。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職業叫刺客,其中荊軻最出名,之後有聶政、要離、還有專諸。有一天,本為楚國人反而效力吳國的伍子胥,在大街上看到短小精悍的專諸,就找他扮僕人,借端魚上菜,用暗藏魚肚的匕首成功刺殺吳王僚,改寫吳國歷史,使公子光得位,這揭示了微小行動也能帶來政權巨變。
擺脫大人物書寫歷史篇章的傳統視角,古今中外無數位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卻意外成為改寫歷史的大人物,歷史一直在提醒我們,不要小看任何不起眼的個人舉措,也別忽略平民所蘊含的潛在影響力。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雖非血統高貴、非雄辯才俊,但他的平凡性格卻奠基了美國民主政治的穩定與道德基礎。華盛頓未接受完整高等教育,早年喪父,為維持家業,他透過自學測繪與幾何成為維吉尼亞州的測量師。不靠貴族背景與學歷,而憑勤奮與洞察,開啟職涯。他講話不華麗、不具雄辯說服力,多多依賴品格與行動影響人心。在國會中致詞曾因緊張哽咽,更一次在就職典禮上顫抖著說話,這些描寫顯示他非氣勢磅礡的政治人物,卻因誠摯與謙卑觸動人心。從專門的歷史與公共品格角度看,華盛頓體現了另一種「高手」,他是那個以日常品格和誠信建國的「平凡英雄」。
滄海遺珠,政府經常忽略高手在民間
政府行事,往往集中專家與利益集團主導,忽略百姓真實經驗。其實,城市交通方案、教育改革、文化振興等多由高層專業人士決策,卻容易忽略每日通勤者、在地家庭、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觀點。奇怪,政府寧願聽取在象牙塔裡知識份子的離地意見,卻經常忽視在地的民間高手意見。再者,公開諮詢僅敷衍,缺乏深度參與。雖有公開資料或平台,但往往限於形式,民間聲音無法真正進入決策核心,即使提出意見,也缺乏跟進與回應機制。更甚的是,政策缺少地方文化與情感連結,正如世界已非常注意「情感經濟」的高效發展,政策若無法與百姓共鳴,缺乏文化創意與人文情懷,即使效果再好也難以被支持。
政策執行瓶頸多,民眾抵抗或誤解,因為政策沒有根據基層或地面的需求與生活方式來設計。民間高手與草根智慧被邊緣化,使社會失去創造力與潛在的人力物力資源。民主信任赤字,當民眾覺得政府不聽他們、不回應他們,就減少參與意願,也降低政策的合法性。思維單一與失衡,過度依賴「既有專業」「既有利益團體」,可能產生集體思想的狹隘與偏見,忽略文化多樣性、地方特色與創新可能。要讓那些「不願當官但有見地、有智慧」的民間高手願意出聲,願意參與公共事務,政府需建立制度與文化上的配套。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落實公開諮詢與協商機制:在政策決定之前舉辦諮詢會、聽證會、圓桌論壇、工作坊等,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草根社群、文化工作者、小企業主等參與。這樣可以挖掘民間高手的觀點與經驗,讓政策更貼近真實生活。確保議題與資料充分公開、提供中立主持、設置交通補助及相關津貼,降低參與門檻。
2.落實數碼參與平台與網路群眾智慧:利用網路平台、App、社交媒體等,讓民間高手或普通市民能提出建議、集思廣益、進行線上討論。政府可以設匿名或身份核實的方式,以降低出聲成本。也可以用「民提案」「眾包」(crowdsourcing)等形式收集意見。網路意見可能偏向聲量大者、也可能被少數極端意見主導,只要設計工具使低聲量者能表達,例如分眾小組、意見分類,並設公平代表性抽樣及審議程序,政府要有回應機制,讓民間知道其意見被怎樣處理。
3.開放資料與資訊透明:政府能提供政策、統計、地理資訊、環評、財政支出等方面的資料公開,讓民間高手可以有足夠的資訊來提出建議或監督。開放資料也能刺激民間創意與應用。也許,資訊格式不易用、資料質量不高、隱私及安全問題不斷,但是,使用可機器讀取之標準格式,推出資料應用獎勵,在隱私與安全上訂有規範與審查,培養公眾資訊素養,這樣對政府長遠有效施政裨益良多。
4.制度性的激勵與承認:政府可以設榮譽制度,例如「民間高手獎」、「公共倡議獎」、「社會創新獎」等,肯定那些提出建設性意見或行動的個人或團體;對他們的知識、時間給予補償或獎勵。這樣既能鼓勵參與,也能讓「民間高手」感受到被尊重。也許,獎項形式可能流於表面,或被政治化。不過,只要設置獨立評審、透明標準;獎項與實際投入政策的成效掛鉤;不僅授予榮耀,也有資源支持。
5.回應機制與問責制度:提交意見之後要有機制告知市民政府是否採納、怎樣採納、不採納的原因;政策實施時要有監督與評估,民間能參與監督;中期及後期評估中納入民間高手觀點。這樣能提升信任,也讓高手知其聲有價值。也許政府部門可能怕麻煩或怕被批評;意見回覆耗時;監督資源不足。只要制度化回應期限,公開回應報告,引入第三方(學者或民團)審核,資源或預算中留出監督與評估預算。
政府如果願意相信人民的力量,就應在制度上讓民間參與升格,從公開諮詢、審議平台到教育導入,打造一條從民間到政策中心的暢通通道。這不只是民主的形式,更是治理品質的提升。唯有真正實踐「高手在民間」的理念,我們才能讓歷史不再只屬於少數人,而是由全民所共同寫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