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長安的荔枝》李善德的職場韌性成長之道

 


    今年中國內地荔枝產量預計達345萬噸,較去年增加一倍,主要原因是種植面積約752萬畝,且產業升級成功。廣東省的產量預計約160萬噸,而中山市預計產量約5,000噸。新聞也好,社交平台消息也好,都報導今年荔枝過度豐收,到處都看到被扔棄的現象。這樣的遭糟蹋現象歷史上屢見不鮮。 

    筆者見笑,今年第一次吃到「妃子笑荔枝」,聽說是一種早熟、果大核小、肉厚多汁的優質荔枝品種,因名字源自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與楊貴妃喜愛荔枝的歷史典故相關連。其果皮青紅,成熟時呈青紅或紅中帶綠,果肉晶瑩剔透、清甜爽脆。吃起來,真的與增城掛綠及蜜糖埕可堪媲美。

    真的很應節,沒想到荔枝都可以成為電影素材,無論是峰迴路轉劇情、又或是官場職場的爾虞我詐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中,以李善德的心理韌性成長之路,尤其值得津津樂道,且富含教育啟迪。 

《長安的荔枝》既不祥亦不安

    這齣電影設定於唐朝天寶年間。李善德是長安城中一名屬於官僚體系幾乎最底層的小吏,為人正直敦厚,是典型的愛妻號。有一天,他被委派一項看似荒誕、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要求他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把嶺南產的新鮮荔枝運回長安,配合貴妃的生辰慶典。

    說職場非常凶險,陷阱處處一點都不為過,汲取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歷朝的單一宰相制所引發的反動,所以,到了唐朝,沒有明確設有「左丞相」和「右丞相」的職位,但設有「宰相」制度,由三省長官(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或多人組成的宰相集團共同議政。唐朝宰相的具體名目眾多,例如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等,以及後來出現的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電影裡劉德華飾演右相楊國忠,眾所周知,他就是楊貴妃的堂兄,唐玄宗的寵臣,愛弄權,與「明星級太監」鬥得你死我活,而李善德就在楊國忠與宦官爭功被玩弄得半死不活。

    荔枝這種水果極難保存,從產地到長安路途遙遠,時間長、氣候條件多變、交通與補給具極大不確定性。外在阻礙很多,如天氣、道路、儲存方式的限制、地方節令與氣候的突變,以及來自上司與體制的無理要求與施壓。李善德不但要顧及任務是否成事,更要保全自身與家人的安全與名譽。

    在過程中,他嘗試不同保鮮技術,與地方商人及運輸商合作,改變路線與停靠方式,甚至在途中面對危險與陰謀。他的選擇不是一味妥協,也不是盲目叛逆,而是在許多不可能中尋找可能,忍耐、學習、調整。最後,雖然代價重大,甚至有犧牲,但他盡最大努力,完成了任務。最重要的是,過程中李善德沒有失去自我,他的誠實、韌性、責任與良知,在許多時刻都是他拚搏與抉擇的指南針。

心理韌性ABC簡介

    在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中,「韌性」(resilience)一般指一個人面對逆境、壓力或挑戰時,能夠適應、復原甚至成長的能力。當中,以彈性思維(Cognitive Flexibility)尤為首要,指的是能夠靈活思考,不被僵化的框架所限制,願意嘗試不同策略、調整計畫。在整齣電影裡,李善德鍥而不捨地用了很多方法將荔枝保鮮,亦設計了很多路線圖,嘗試找出一條最短的路徑,把荔枝送到長安,即今天的西安。

    第二個韌性特徵是內在控制點及自我效能(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 SelfEfficacy),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影響結果,相信自己的能力有效;在壓力之下,不認為命運全由外力決定。李善德用盡一切人脈、掏盡自己的地理與管理知識,決心要把荔枝送到皇帝面前。他屢次說,就算最後失敗,都要清楚自己在途中那裡倒下來。

    第三個特徵是正向情緒與希望(Positive Emotions & Hope)與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 Relational Resilience)。要保持對未來的希望與動力,能在困境中看到可能性,保持正面情緒有助於保持顛峰狀態。李善德從長安跑到嶺南,認識了商人,亦與荔枝園主僮姑娘結緣,這都應歸功於他的正直、善良與不屈的內在韌性使然。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常存希望的樂觀態度。

    第四個特徵是意義感與價值觀(Sense of Meaning & Moral Compass),要明白自己做事情的為什麼,對人生或工作的價值有清晰的認知;當外在壓力來臨時,有內在指引不致迷失。換言之,李善德心心無旁騖,只知道完成任務就可以與家人過著幸福快樂的田園生活。

    當然,最重要的內在韌性是道德自律。道德意識讓李善德在選擇中不放棄誠實、不做對無辜者的傷害;即使上司權威、利益誘惑、黑暗陰謀,都未讓他徹底背離自己的原則。

    在整個運送途中,失敗與障礙,例如荔枝保存失敗、運輸中遭遇惡劣環境、被阻擋或欺騙等並沒有讓李善德崩潰,相反讓他反思、調整、改進方法。最終,單人匹馬把一小甕的荔枝送到皇帝面前,完成了本來所有人都視之為不可能的任務。雖然,李善德送上的荔枝數量遠遠不如皇帝期望,一家人因此被貶到嶺南。正所謂「塞翁之馬,焉知非福」,能夠一家大小,平平安安重返嶺南,與一眾患難之交過著隱逸的生活,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福份。

職場生存之道:從李善德與心理學理論中學到什麼

    儘管《長安的荔枝》設於盛唐,李善德的遭遇卻與今日職場大工仔面對的「KPI壓力」、「辦公室政治」、「上司不合理要求」如出一轍。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職場生存與成長之道:

1.明哲保身,更要明理保心在制度的夾縫中生存,李善德不靠權勢、不走捷徑,而是靠堅持原則與隨機應變。這不只是「做得好」,更是「做人好」。現代職場競爭激烈,能否在守住底線之餘仍保持效率,是對每一個打工仔的考驗。

2.任務導向,但不失人味即便肩負重責大任,李善德從不冷漠、也不工具化他人。他在與人的互動中展現關懷與善意,這正是所謂「情商」與「領導潛能」的體現。在一個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的年代,這些特質遠比單一技術更難能可貴。

3.接受失敗,也要懂得轉化最終李善德並未「完勝」任務,呈上的荔枝少、結果仍被貶官。但他卻贏得了自由與家庭平安,並從中獲得個人成長。現代職場重視「失敗的價值」,懂得反思與調整的人,才可能在下一次挑戰中成為關鍵人物。

教育與領導者的反思:如何培養下一位「李善德」?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韌性、道德與責任感的養成。在學校層面,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應從日常教育中滲透實踐。1.課程設計上可加入「成長型思維」與「問題解決導向」的專題學習,讓學生在挑戰中學會嘗試與調整,從錯誤中建立信心;2.學校文化應鼓勵學生表達情緒、討論挫敗,透過班會、生命教育課程或輔導活動,正常化「遇困」與「求助」的經驗;3.師長應成為學生的韌性榜樣,不以分數為唯一標準,而是重視過程中的堅持、創意與成長;4.可透過服務學習、戶外挑戰、團隊合作等活動,強化學生的人際連結與解難能力。當學生知道自己不是孤軍作戰,明白每一次困難都有可能轉化為成長的機會,他們將不僅能應對校園挑戰,更能為未來職場與人生的風浪做好準備。

    李善德運送荔枝的旅程,看似是一場宮廷任務,實則是一段生命教育。他在困境中堅守原則,在挑戰中培養能力,在權力壓迫中保持清醒。這不正是每一位在現代職場中求存求變者的寫照嗎?在這個效率掛帥、競爭激烈的時代,《長安的荔枝》以一段古人運荔枝的故事,為我們示範了職場中的堅持與取捨、信念與成長。而李善德的職場韌性,更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底層的小人物,也能活出最大的人格光芒。

    今天的學校教育的最短板就是缺乏韌性教育。須知道,所有學習及經營,皆無捷徑,不可能一蹴即就,必須有長久的堅持韌性才能有所成就。其實,體育課是一個最容易的切入點,許多有成就的人,並非智商爆硼,甚至是資質平平,但是,只要能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興趣為需要,再將需要化作持久默默耕耘的動力,最終就會變成可貴的能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填鴨式教育」到真正的理解力培養(一)

      韓劇《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第三集〈破繭之痛〉,說到女主角 姜孝敏 讀高中時,有一天,發現窗台有一個繭,仔細查看,發現蝴蝶正要破繭而出,姜孝敏不忍心蝴蝶承受破繭之痛,於是,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從破口處剪出一個大開口。瞬間,蝴蝶輕而易舉地爬出繭外,而且振翅高飛。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