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表示會在新城 A區計劃建設八所學校校舍,相關設施的設計工作進展順利,完成後將由相關權限部門負責興建,政府以租賃方式租予八所學校辦學。學校將配合各項教育政策、參與推行融合教育、開放校園等計劃。在設計方面,教青局稱按照本澳出生率的發展趨勢,與各校密切溝通,統一根據每名學生佔用面積指標,參照各學校辦學特色,及新城A區用地可使用面積,訂定八所學校空間規模,並在配合善用公帑和教育資源,不盲目擴張教育系統的原則下,嚴格按照已規劃的規模設計。
澳門很多學校都號稱一條龍學校,即幼稚園到高中,要是一個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完成基礎教育,即是說會在同一所學校讀足十五年書。傳統以來,所謂校園等於一棟四四方方的校舍加一個操場,就算澳門最頂尖的名校亦是如此。隨著少子化趨勢嚴峻,學生人口不斷下降,又看不到特區政府有任何積極的擴充在學人口的移民政策,所以,當新城A區計劃建設八所學校校舍時,可有想到多本澳出生率持續下滑,會出現校多生少,甚至有校無生,甚至同區惡性競爭的情況呢?當政府在密鑼緊鼓地設計八所學校校舍的藍圖時,可有精準評估該區的生源,真的要起八所學校嗎?可有想過放棄興建高聳入雲的教學樓,反而採取低層低密度、以生為本的建築呢?
別讓新城A區學校像一所監獄
著名法國哲學家株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其著作《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中,探討了現代社會中各種規訓機制如何運作,以控制和管理個體的行為。傅柯提出,學校和監獄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訓和監控系統:學校通過教室佈局、走廊、學校設施等來監控學生的行為。教師和校方人員對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和評估,確保他們遵守校規。監獄使用看守、監控攝像頭和定期檢查等手段來監視犯人的行為,防止違規和暴力行為。學校有固定的時間表,規定了學生什麼時候上課、下課、吃飯和休息。這種時間管理有助於建立秩序和紀律。監獄也有嚴格的時間表,規定了囚犯甚麼時候吃飯、工作、運動和休息。
2.封閉空間佈局:校園通常是封閉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內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管理。監獄是高度封閉的空間,犯人被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無法隨意進出。在空間劃分方面,學校設有不同的功能區域,如教室、實驗室、圖書館、操場等,每個區域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規則。監獄內部有不同的區域,如牢房、工作區、運動場、食堂等,每個區域都有嚴格的管理和使用規範。 3.充滿懲罰色彩的行為規範: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學生必須遵守。如果違反規定,可能會面臨處罰,如記過、停課、家長會談等。監獄內有嚴格的規則,犯人必須遵守,違規行為會受到懲罰,如禁閉、減少探視權利等。在
遵從和服從方面,學生被教導要服從教師和學校的規則,這被視為教育和社會化過程的一部分。監獄囚犯被要求遵從監獄管理者的命令和規則,這被視為改造和懲罰的一部分。
4.知識傳遞與權力控制:學校作為知識傳遞的場所,教師擁有知識權威,對學生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引導。監獄管理者通過控制信息和教育計劃,對囚犯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影響和改造。
5.常態化監控:學校和監獄都是現代規訓社會的一部分,這種社會通過一系列的規訓機制來規範個體行為,使之符合社會期望。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學習如何遵守規則,成為社會中的合格成員。監獄囚犯在監獄中接受懲罰和改造,以期在未來能夠重新融入社會,成為合格的公民。
傅柯通過比較學校和監獄,強調了現代社會如何通過各種機構來監控、規範和管理個體的行為。他的觀點揭示了權力與知識的關係,以及這些規訓機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想。儘管學校和監獄在目的和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但傅柯的分析提醒我們關注這些機構中潛在的權力結構和控制機制。有很多專業學校建築師如韓國俞炫準就很嚴厲批評如此的學校建築,學生就在一個極權社會體制下被動學習,明明就像一隻一隻飼料雞,卻期望他們畢業後像一隻振翅高飛的老鷹。
浪漫之都的法國很多學校獲建築獎殊榮
法國有多所中小學校舍因其創新的建築設計而獲得建築獎項,這些學校不僅重視教育功能,還在增潤城市景觀、陶冶心靈、社區整合和學生福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最著名的那建築獎的學校首選Toulouse’s Lucie Aubrac School,二○一六年獲「法國建築大獎」(Équerre
d'Argent)。是一所非常重視環保設計的學校建築,採用被動式設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風。校舍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不僅美觀,人文氣息濃厚,還符合環保理念。學校建築設計開放且通透,與周邊社區融合,強調教育場所與社區的互動。另一所高中是Lycée René-Goscinny à Drap,二○一五年「法國建築大獎」(Équerre
d'Argent),主打創新設計,其靈活的空間設計著稱,提供可自由組合的教室和公共空間,以適應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活動。建築師採用了綠色屋頂和太陽能板,強調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學校提供大量的戶外空間,包括花園和運動場,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讀者無妨上網看這兩所學校的圖片,一定感受到學校建築皆以人為本的精神。
甚麼是以學生為本的學校建築?
過去,澳門地小人多,尤其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生人口爆增,所以,校舍只能往群樓及高空發展。可是,學生一旦進校入室,尤其置身高層的高年級同學,更不會在十到十五分鐘的小息離開座位,更遑論離開教室走到操場運動。所以,體育局、衛生局連同教青局每年給學生的體能檢測,不約而同地發現,越是置身高層的學生,越是高年級的學生,其體能就越差。
在中小學校舍的設計中,有條件的話,當然以選擇低層多棟為優先考慮。 低層多棟最大的優點是安全,遇上緊急情況下如火災時更容易疏散學生,安全性較高。節省電梯及無必要的電化設施,學生可以方便地通過樓梯到達各個教室和設施,對於年幼的學生和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尤其重要。低層建築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看得遠,藍天白雲盡收眼底,容易創造更多綠地和戶外活動空間,對學生身心健康有益。低層建築通常能夠提供更好的自然通風和採光,減低使用冷氣,對修補臭氧層及減低溫室校應都有幫助。最重要的是容易在小息時推學生往教室外跑,增進學生之間的社交互動,形成小型的學習社區。不過,低層建築需要較大的土地面積,多棟建築的分佈可能會增加校園管理和維護的難度和成本。
世界著名建築社會學家羅伯特.古特曼(Robert Gutman)說:「住在低層的人比住在高層的人,朋友會多出三倍。」請特區政府及辦學團體想一想,為何大型新創公司都是低矮建築,為何工作樓層總面積只是整體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而且,必然增設草園、茶座、天台花園。許多時候,創作靈感不是來自呆坐在電腦前,而是來在與寬敞自然的環境及寫意的同伴互動。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商學院瓊.梅爾斯李維(Joan Meyers-Levy)研究所得,在天花板高達三公尺以上的空間裡,人容易進行創意思考。受試者在三個不同的空間裡進行測驗,天花板高度分別為2.4公尺、2.7公尺、3公尺,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低天花板組,3公尺組學生所解的創意性題目多了兩倍,足見天花板高低會左右孩子的創意思考。特區政府不是天天抓破頭顱,從修改課程大綱到花錢培養具人工智能創意的學生,原來校舍的低層及開陽建築,就能造就學生的創意思維,甚至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