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章導,特區政府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行政會完成討論修改《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行政法規草案,建議將課框中原來的「社會與人文」科目分拆成歷史及地理兩科,將原有「藝術」科拆成視覺藝術及音樂科目,四個科目須獨立設科及必修。中華教育會會長、濠江中學副校長陳虹表示:「過往有十多間學校未有就有關科目獨立成科,未來將會配合分科。她認為,歷史及地理獨立成必修科,有利學生深入學習理論等,但相信不會增加學生壓力;至於視覺藝術及音樂科分科,有助學生提升個人素質,尤其高中生課時緊張,有助調節學習生活。」海星中學校長黃彪表示:「新措施是並非走回頭路,以往分文理科是為了減輕學生壓力,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學生掌握歷史地理知識有其必要性,他又稱教青局編制的歷史教材加入了澳門歷史內容,令學生學習更有歸屬感。」教青局則表示將四個科目成必修科後課時沒有增加,相信不會對學生增加太大學習壓力,亦令學習更有系統化。
早期傳統私校,不分文理,我輩是這樣學習過來的。後來,文理分組成為私校高中課程主流。行政當局透過立法,將歷史、地理等學科混合成社會人文學科。現在,又要分家了,顯然是歷史為主,地理為副;視覺藝術和音樂為是陪襯。歷史獨立成科就是要達成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學科。
歷史教育如何能達成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
據初高中教育階段歷史基本學力要求規定,其課程目標簡直是大包圍,要完成字面上的培養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是輕兒易舉。惟是,所謂「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實在難以定出周延的定義,是指從民族主義出發的愛國愛澳情懷嗎?還是從普世價值出發,養成獨立思考及理性批判的態度呢?這牽涉到整個政府的管治取態、辦學團體的教育哲學、出版社的商業考量;當然,最需要考慮卻通常遭到忽略的是教師、家長及學生的想法,於是,多邊的角力與合作就慢慢形塑出當前的教育現象。
教科書通常成為教學的主導力量,所以,教青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歷史教科書是政府取態的品質控制及保證,但私校仍然有選用教科書及教學的自主權。當然,《基本法》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自行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教育體制和管理、教學語言、經費分配、考試制度、承認學歷和學位等政策,推動教育的發展。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推行義務教育。社會團體和私人可依法舉辦各種教育事業。」然而,第一百二十二條亦有規定:「澳門原有各類學校均可繼續開辦。澳門特別行政區各類學校均有辦學的自主性,依法享有教學自由和學術自由。」誰主浮沉,還看歷史教育的潮流發展,政府與私校取態的既角力又合作的張力形勢。再者,教育的成敗除了繫於老師的良窳,還要考慮教師手上及心中有多少的教學自主權及該有的歷史教育真學問。
他山之石:看看芬蘭如何透過現象式教學法進行歷史教育
世界教育強國芬蘭多年來不斷推動教育改革,赫爾辛基市教育發展服務處處長瑪妮恩(Marjo Kyllonen)曾經表示,學科制度在過去兩百年做出許多貢獻,但跨學科統整更符合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體制。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報導,現象式教學法(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是「新世代科學標準」(NGSS)的核心概念,又名為「跨學科學習模塊」,更貼切的說法是「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目前全美已經有超過四十個州,仿傚芬蘭,設計多門學科教材,讓所有學生從單向的知識傳遞,變成因為好奇而產生的雙向交流。芬蘭教育委員會課程發展中心主任Irmeli Halinen亦回應說:「學校教學要緊跟世界的變化,二十一世紀是高度個性化的時代,又是人與人之間高度合作和聯通的時代,這就要求教育既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又要在團隊合作中增強學生與世界、學生與社會、學生之間的連接。其次,學校教學要滿足社會和工作中能力的需求,特別是要滿足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4C核心能力,包括創新能力(Creativity)、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不同國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應對策略,芬蘭的現象式教學是其一,其成功經驗值得澳門借鏡。
前述教育成敗繫於教師質素的良窳。芬蘭非常重視教師的綜合及專業能力,要求教師兼具跨學科教學能力,又能掌握有利於教學的研究能力,還有最重要的能掌控做為專業教師的自主權及裁量權,這三種高質量能力就是「現象式教學」的師資保障。芬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進行的基礎教育改革開始,就在小學實行全科制教師,即是說一位班級教師負責幾乎全部科目的教學,而又可以幾個老師教同一個科目,務使每一位教師既可以獨當一面,也可以進行合作教學。
目前,芬蘭所有中小學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接受過至少五年的教育學專業課學習、教學法學習和教學實踐,這就讓芬蘭教師可以擺脫教科書的羈絆,教師運用其研究能力和方法,去搜集資料,去設計適合自己風格和學生為本的教材教法,最後透過其專業自主權成就獨一無二的現象式教學。
芬蘭教育特色是開放型教室模式,為實施「現象式教學」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基礎設施。師生上課場域多變,可以是教室。亦可以是廚房、工房、校園、音樂室、語言室、森林、博物館、社區;種種有利於教育活動順利展開的機構都樂意與學校合作,提供可用的場地,甚至提供導賞員服務。
舉個例子,以「古希臘史」為例,傳統教學就是按教科書的敘事方式照本宣科,頂多輔以簡報及影片,又或是參觀博物館,並繳交心得報告;近年多了歷史考察。但是,現象式教學會依照學生興趣分組,有的負責報告希臘城邦雅典、斯巴達的文化歷史,有的負責報告希臘神話如奧林帕斯等,接著讓各組學生集體討論出想要研究的主題,並考慮具體學習方法、研究路徑,制定學習時間表。老師會以個人專長給予學生講解,又或是幾個老師帶領跨領域學習,然後再由師學生互相評分。
現象式教學源自現象學,非常強調回歸生活,從生活現象找到學習的知識與智慧。再舉例子,如疫情底下,澳門多了很多蔬果店或網購代收店,亦可以透過分組方法,讓學生搜集資料,現場訪問,集體討論,找出個中原委,揣摩未來業界未來發展前景等,就能獲得現象式的統整學習成果。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面對歷史等科要獨立成科,政府及學校座擁豐盛的教學資源,我們仍然可以用傳統的一位老師照課本講課,亦可以嘗試慢慢創設條件,實行現象式教學。那一套比較能達到「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就留給大家自己去衡量罷。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讓我們一起走進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