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戮破林鄭月娥的詭辯偽術


    過去,真的太天真,以為有民主的地方,因為可以百家爭鳴,才會有詭辯。沒想到在幾近極權管治的香港,以林鄭政權官員及警隊,天天妖言惑眾,其詭辯狂言之多真的比民主城邦如古希臘雅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詭辯質量卻 瞠乎其後。所以,有血性的理性公民社會無不與林鄭政權割蓆,甚至恥與為伍;香港警隊一百七十年代,辛辛苦苦建立的聲譽三個月內蕩然無存。

齊齊認識經典詭辯學派
    講到詭辯,不得不提辯論大師蘇格拉底及當時興起的詭辯學派(Sophists),而詭辯學派之所以興起,又跟雅典民主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雅典是古希臘城邦最早落實民主政制。廣場式議政,不啻建構起公民社會的雛型,亦影響了雅典的政治決策。
    詭辯學派是徹頭徹尾的相對主義者,是收徒取酬的教師,主打對青年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由於詭辯學派以教授辯說技巧換取金錢,故被譏為「智慧的商販」、「知識的妓女」。蘇格拉底不認同「世上無絕對真理與正義」,經常與詭辯學派通宵達旦辯論,成為詭辯學派的剋星。
    普羅塔戈拉斯是詭辯學派的鼻祖,善於詭辯,更擅長打官司。一天,普氏收了一名叫歐提勒士的窮學生,普氏就與他約定:歐提勒士在入學時先交一半學費,另一半則在畢業後打贏第一場官司後再交。歐提勒士畢業後,一直不接案打官司,普氏 一直收不到另一半學費,歐提勒亦很賴皮,普氏告上法庭。普氏很自鳴得意盤算說:「如果我贏了官司,他應該給我另一半學費;如果我輸官司,按照合同,他也應該給我另一半學費。」歐提勒士不愧是普羅塔戈拉斯的高徒,面對老師的來勢洶洶,他在法庭上神態自若答辯說:「如果我贏了這場官司,按照法庭裁決,我不必付另一半學費;如果我輸了這場官司,按照合同,我也不必付另一半學費。」    無疑,在邏輯推論是兩造都無破綻,賴皮的歐提勒士詭辯贏了,但人情聲譽徹底輸了。
    蘇格拉曾就他自己都很擅長的詭辯狠批說:「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運用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違反邏輯規律,做出似是而非的結論,這就是詭辯!常見的詭辯手法有偷換論題、捏造論據、循環論證、機械類比、強詞奪理、斷章取義等等。」而林鄭月娥就喜歡用不等於」邏輯,其實就是「等於」或說了等於沒說。

林鄭月娥的不等於詭辯偽術舉隅
   林鄭多月來就種種施政失誤發表了更多添煩添亂,甚至是火上加油的言論,歸根結底,就是一套「不等於」的詭辯邏輯,是說了等於沒說的空話,表面合理合理,毫無破綻,但更多時候只是打嘴炮,內容空洞!因為,在數學或統計學上,不等於可以是A大於B,又或是B大於A,甚或是AB風馬牛不相及。舉例○一八年,雙學三子上訴至終審法院得直,無需入獄。林鄭火速回應說︰雙學三子終審勝訴不等於政府要求覆核刑期是錯。」作為行政主管,理應尊重及服膺終審法院的裁決,至於是否錯誤,交由法律學者及公眾議論,何必死撐到底呢!這只會予人輸得贏要,器量狹隘的不良觀感。林鄭的詭辯偽術舉隅如下:
一、慈母論:林鄭於六月九日一百萬人遊行之後,在香港無綫電視訪問中飲泣發表慈母論,原句是:「我打個比喻,我是個母親,我都有兩個仔,如果我個仔每次就係……我都只係遷就佢,我諗短時間我地嘅母子關係會好嘅,當呢個小朋友成長,佢因為嗰時任性,而我去縱容佢呢D任性嘅行為,佢有後悔,點解當日阿媽你唔提我呢?」這是典型落伍的權威家長扮慈母,顯然,林鄭的邏輯是雖然你是我的兒子,我很愛你,但就不等於你可以亂來。這個邏輯表面沒有問題,問題是林鄭沒有設定我愛你等於可以做甚麼及不可以做甚麼,但就明確說了愛你不等於』縱容,一句愛你可以變成縱容自己可以任意枉為去厄扼殺子女本有的自由及權利
二、閘機論:九月十日,林鄭在行政會議前表示:「機場及港鐵上周末受到嚴峻挑戰,指機場經過詳細部署,應對了挑戰,當日能順暢運作,又說港鐵的情況則不幸,形容當日有暴徒到灣仔、銅鑼灣、中環站破壞,視察後自己感到痛心,呼籲暴力人士不能再用暴力去破壞基建,不能因為設施沒有生命便進行肆意破壞,應該要珍惜。」又來一個似是無破綻的詭辯,之前說過,詭辯也許無可反駁,但通常就是合理而不合情,教人齒冷。「不能因為設施沒有生命便進行肆意破壞可以換成設施沒有生命不等於』可以肆意破壞,按常理推論是「有生命的更不等於』可以肆意破壞林鄭對著閘機痛心,那些天天被警察用警棍、橡膠子彈、布袋彈、催淚彈、水炮及實暴近距離射殺的市民,林鄭卻無動於衷,連慰問一句都沒有,更遑論去示威現場及醫院探望受商者。當I love it甚於I love youhimher時,再說下去只是徒勞。
三、警隊出色論九月十七日,林鄭主持行政會議時前被問到現時警方的執法方式是否仍然有效、何時會要求警方將行動升級。林鄭評價警隊時很自豪說:「事實上三個月來我們沒有在香港看見重大死亡,按國際標準是頗為出色的。筆者把最後兩句改為三個月來我們沒有在香港看見重大死亡,按國際標準等於是頗為出色的。暗藏等於意涵,反之,如果三個月有死人的話,就不等於很出色。也許,出色為林鄭是好打得的別種說法,冷血如林鄭,可見一斑。
四、執法論:九月二十六日,林鄭在灣仔伊館舉行首場「社區對話」,林鄭稱支持執法機構,不等於容許他們不守規。林鄭指法治是香港核心價值,而法治是環環相扣,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都要守規守法,當支持執法機關工作,不等於容許他們不守規不守法。她重申對所有人士一視同仁,有人違法違規,都會嚴肅跟進。事實上,在多宗的濫捕濫暴事件,尤其是七二一元朗白衣人恐怖襲擊,至今無人入罪,所謂投訴只交給一個沒有調查權的監警會,充份顯示林鄭仍然縱容警隊無法無天地所謂執行任務。這個不等於」在沒有制衡及懲處之下,跟等於容許警隊不守規是一樣的。
五、緊急法論十月四日,林鄭主持行政會議時說:「繞過立法會頒行禁蒙面法時辯解說:「雖然是引用緊急規例來訂立禁止蒙面,但不等於香港進入緊急狀態,無人會懷疑目前情況危及到公眾安全,而反蒙面的打擊對象是使用暴力人士,明白有人有合理需要配戴口罩,強調有豁免條款,已取得適當平衡。」明明是進入緊急狀態才能實施《禁蒙面法》,擺明自相矛盾,一手硬,又想一手軟。林鄭縱容濫捕濫暴,香港已進入惶惶不可終日的困境,這同已經進入緊急狀態有何差別呢? 
    當一個政權失去公信力,沒有制衡及懲處機制,不等於就隨時變成等於了!借用香港政府電視廣告名言:「贏咗場交,輸咗個家,值得咩?」


馬丁•布伯的「我與你」是有權有勢者的當頭棒喝


     和平集會,勇武抗爭,催淚彈亂投,實彈射人已成為當前香港的日常。十月四日,香港政府立下蒙面法,除了生病以外,不能戴口罩,違者可能要罰錢坐牢。但是,此法並沒有嚇怕示威者,道理很簡單,連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子都說:「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勇武示威者的基本邏輯是:「戴不戴口罩都拉人,戴左口罩多個機會保障自己。所以,一天不用政治方法處理政治問題,局面只會更激烈悲壯。
    若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有權有勢的為政者不懂得以人為本,不好學存在主義神學家馬丁布伯的「我與汝」的人本哲學,為政者繼續視人民如「草芥」、「曱甴垃圾,「黃屍」、甚至是yellow object亂局沒有平息的一天。
   
香港立法議員兼公聯會理事長又是人大的吳秋北狠批李嘉誠係曱甴王
    吳秋北九月十五日在其facebook帖文表示:「李嘉誠富可敵國,能掌握一切命脈,當此暴徒橫行亂局,吟瓜詩,網開面,就是態度,就是權威,捨我其誰!他稱當黑衣暴徒聽到李嘉誠網開一面的言論,當然更只能氣往政府出,暴朝警察施,惡向良民行其後,吳秋北狠批說:「李嘉誠的地位超然,不會在乎任何謠言或批評,中央政法委當然也不放在眼內!」在帖文下方更附上兩張稱「由朋友分享的圖片」,一張是將李嘉誠樣貌配以曱甴的身體,其面上更印有「曱甴王」的字眼。
    其實,自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以來,已有報導說警務人員和建制派都辱罵示威者為「曱甴」,後來,連記者都逃不掉,也被指罵為「曱甴」。曾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的時事評論員王永平日前在網媒撰文說:「把一個群組形容為曱甴,是製造去人性化的仇恨,是為施加暴力甚至殺人合理化以至正義化製造恐怖的借口。他引述例子稱,德國納粹把送往集中營消滅的猶太人稱為寄生蟲,而盧旺達二十多年前的滅族大屠殺中,胡圖族便以蟑螂稱呼對方。他期望警隊人員停止以曱甴稱呼示威者,否則會失去正常人的暴力界線,所謂止暴制亂只會令暴力不斷加劇,有人慘遭殺害是遲早發生的事,促請特首林鄭月娥和建制派正視問題。
    如果我們聽到處在道德高地的朋友說,爭取公義有很多方法,無論如何行使暴力就不能接受。按此邏輯,無論是暴徒抑或是所謂黑警,他們都是人,都不能辱罵他們為「曱甴」「黑

當人連「曱甴」都不如,只是一件yellow object
    時光倒數,九月二十一日香港元朗示威衝突,有防暴警拘捕涉嫌襲警的「守護孩子行動」成員時,有警察用腳踢向一名身穿黃衣的男子。新界北總區警司韋華高(Vasco Gareth Llewellyn Williams)在例行四點鐘記招辯稱:「只見到警員踢向黃色物件(Yellow Object)。」韋Sir甚至認為網上瘋傳的片段是經過剪接,警方絕不會作出如此暴行。有傳媒發現,社交網站LinkedIn上有一個與韋華高同名同職級的帳號留言,曾以「喪屍」(zombies)形容示威者,又以「白痴」(idiot)、「瘋子」(nutter)反駁網民,直指五大訴求是廢話(nonsense)。當晚,這帳號已經關閉,無法查閱。
    不要以為像曱甴「黃屍」垃圾等「非人化標籤」只是口不擇言,甚或是口舌之爭,不會造成實質傷害,慘痛的歷史教訓和現代腦神經科學中都足以說明口角及非人化標籤是仇恨和暴力攻擊出現前的先兆。一九九四年四月盧安達大屠殺,胡圖族人殺死了接近一百萬圖西族人。在大屠殺前,圖西族人和當前的香港示威者同樣被貼上相同的標籤:「曱甴」。著名腦神經科學家Ablgall Marsh在其名著人性中的善與惡》一書中,透過實驗跟我們說了腦杏仁核如果受到正負面的情緒刺激,將造成同理心或冷血的反向行為。換言之,不斷在腦袋裡標籤對方是「曱甴」,最終會造成傷害對方,但仍然覺得自己沒錯,就如香港警務處長盧偉聰說的開槍是合法合理」是最好例證。原來,過度標籤所造成的惡果遠比大家想像中嚴重,會導致平常人突然會失去同理心,或溫文爾雅的君子突然作出極為暴力的行為等等。如果人已經會視當前有血有肉的人物化成為yellow object時,行使暴力更加覺得心安理得。

馬丁布伯的我與你」是有權有勢者的當頭棒喝
    用警棍不停棒打示威者並不能讓人猛然醒悟,只會換來以暴易暴,真正能產生醍醐灌頂的作用也許就是存在主義神學家馬丁布伯的「我與你」人文哲學。在不斷物化的時代巨輪下,人類需要某種的回轉,從「草芥」、「曱甴垃圾,「黃屍」、甚至是yellow object,重新找回「我與你」的關係。從宿命、從物質中、從帶著面具鬥過你死我活的戰場中回轉,讓真正的我與你相遇及彼此善待。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在其名著《我與你》(I and thou)一書中,就曾寫下:「難道我們沒有發現現代的工作方式與占有方式幾乎把相遇人生與相遇關係之任何痕跡蕩滌乾淨?」簡單而言,我們活在精神生活完全被物質價值取代的年代,人與人之間淪為工具的關係。把人物化,等於是把人視為達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把人作為人格來對待。同時,物化對方不僅僅貶低了別人,也貶低了自己,因為關係本來就是對等才能相互尊重共融。

教育的目的:讓精神充盈,我與你相遇
    最近,香港Cemetery News墳場新聞作者青永屍出版了一本新書《你個教育制度壞咗呀!》狠批香港教育把一個個滿腔熱血的小伙子都成為了學習機器。這樣的社會,當然是「壞咗」。責任在誰?是家長?是教師?是校長?抑或——是制度?
    香港教育制度真的壞了,實在壞在骨子裡。即一味追求成績,成績優良如林鄭月娥就是菁英,成績不良就是曱甴烏蠅。人文關懷早已在香港教育體制裡被邊緣化了,才釀成今天的政經社會亂局。顯然,布伯很清楚告訴大家,要在家庭、社會及政商界締造健全的「我與你」關係,首要先從當前壞左的教育開始著手。布伯說「教育的目的是教學生如何讓精神充盈人生,如何與『你』相遇」。在布伯看來,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步入「我你」關係並展開「對話」的能力。而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
    林鄭月娥經常把We Connect口號掛在嘴邊,甚至成立對話辦公室,試辦對話活動。但是,卻縱容警隊物化示威者,甚至市民,何來真正的的We Connect?也許,港府真的要收拾殘局,除了要好好回應社會的訴求,筆者建議港府,從特首開始到警隊,好好讀書,最好辦讀書會,腦神經教育學者已明言,讀書會能療癒心靈創傷,能化解人我的仇恨,能重新把人與人連繫起來,第一本建議要讀的書就是布伯的名著《我與你》(I and thou)。
    有網民戲謔說,有曱甴出沒一定是因為家很污糟邋遢,有權有勢的為政者,如果不謙下承認有絕大部份責任搞到香港這個家污糟邋遢,只會繼續視市民如曱甴,見一隻打死一隻。可知道,家裡發現一隻曱甴,暗角就藏了一百隻,一隻雌曱甴一生就可以產下四百隻曱甴,你點打死得咁多啊

《現代啟示錄》與《星際任務》的慾望空虛


        瑪竇福音第十六章耶穌回答法利賽人及撤杜賽人時說:「到了晚上,你們說:天色發紅,必要放晴。之後再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用這兩小段話來說明現代啟示錄星際任務》兩齣電影給予人類重大的教訓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歷久不衰的《現代啟示錄》及其教訓
   現代啟示錄(英語:Apocalypse Now)是一部1979年美國電影,由導演法蘭西斯科波拉執導,根據波蘭裔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中篇小說《黑暗之心》改編,編劇只選取了原著的結構精髓,卻沒有完全照搬劇情。故事內容講述戰爭期間,一名美國陸軍特種部軍官奉命去刺殺另外一名叛徒,據地為王的美軍上校。通過他在途中的種種經歷,深刻地揭露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和人性最深層的恐懼,並反映原始叢林文化和美軍的戰爭行為,對文明是否真有進步做出質疑。更重要是揭示出人心不足,且不受制衡,人會變成魔,人間淨土亦會變成地獄。
    片中騎兵師搭乘UH-1直升機,進行空中機動作戰的片段,導演透過撼動人心的畫面及精心安排的配樂,展現出了軍事行動的磅礡氣勢,卻又同時襯托出了畫面上戰爭進行的殘酷血腥,這也成了影史上的經典片段。
    1968年,特種部隊上尉班傑明韋勒奉命前往越南「制裁」已失去控制的上校華特寇茲(馬龍伯蘭度飾)。寇茲已不受上級指揮,在中立的柬埔寨指揮自己的部隊,並被土著當作半神崇拜。在逆流而上的過程中,韋勒見證美軍使用各種激烈殘暴的行為來殺害無辜平民,讓他不禁開始思考所謂文明的意義。韋勒觀察著這一切,一片混沌之中沒有人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每到一處,韋勒都在詢問誰是這裡的指揮官,然而始終沒有人能夠回答他。直到他找上了寇茲。
    有一日,韋勒得知六個月之前有人被指派相同的任務前往刺殺寇茲,但是失敗;上級說他自殺,後來韋勒發現他實際上加入了寇茲。最後在叢林深處,韋勒終於找到寇茲;片末韋勒用大砍刀殺死寇茲,最後在土著的注視及膜拜下帶著寇茲留下的紀錄與最後一名船員蘭斯一同乘船離開。
    從個人的虛無,到群體的虛無,再到政治的虛無,整個逆流之旅是秩序文明崩塌的過程,也是善與惡不斷模糊滑脫的過程,當河流抵達盡頭,寇茲的獨立王國在隨處可見的屍骸中顯現,諷刺的是,在這裡,由於自身世界的破碎,被擊傷又無法痊癒,人們只好採取自我調適、自我安慰的方式,透過寇茲代言,把引發自己痛苦的品質判為,把那些能夠減輕自身痛苦的品質視為」,野蠻與秩序卻在善與惡的對沖中並存。寇茲與韋勒實際上是道德的兩面一體,一個殺人,一個愛人。
    《現代啟示錄》成為了真正尼采式的現代啟示,誠如尼采所說: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這齣電影已經不僅僅是在講述戰爭,它和越戰關係不大,與原作《黑暗之心》關係也不大,它直指的是整個現代文明的悖論,是現代人不斷陷入無底慾望與逃避空虛的悲鳴。

星際任務從空虛重返真實簡愛的世界
     星際任務(英語:Ad Astra)是一部2019年美國科幻冒險尋親電影,由大明星畢比特演往海王星尋親的太空人羅伊,父親克里福德(由曾演過《黑超特警組》的湯米瓊斯飾演。故事描述一名太空人試圖尋找多年前在任務中失蹤的父親,父親單獨執行海王星任務並被認定失蹤二十年後,為了找出外星生命情報的跡象,對方的位置及情報可能會對整個太陽系產生影響,同時也想得知他任務失敗的原因。
    《星際任務》片中,羅伊被美國太空司令部延攬,請他協助完成「利馬計畫」(Lima Project) 。利馬計畫是一艘失蹤的探險船,由羅伊的爸爸負責駕駛,推測已在二十九年前就被摧毀。由於地球一直受到宇宙湧波 (Surge) 的破壞,造成嚴重的電路問題,釀成無數生靈塗炭,太空總署認為一切都是利馬計畫上所裝載的反物質惹的禍。羅伊秘密地經月球前往比較有可能聯繫上父親的火星,沒想到他所接收到的大部分情報都是假的。美國太空司令部其實想殺掉克里福德,他們請羅伊來,只是為了得到克里福德的回應,藉以追蹤他的所在位置,好指派一支備有核彈的軍隊前往殺死克里福德。羅伊發現之後便破壞這項任務,並獨自前往父親身邊,希望能摧毀利馬計畫,並拯救父親的性命。最後,他們成功毀滅了利馬計畫,克里福德認為自己多年找尋外星生物任務失敗,加上亦無意重返已經非常陌生的地球,寧願切斷兒子的連線,長眠於無限空虛太空中,羅伊則踏上返家的歸途。
    在整齣電影中,最難理解的部分就是結局了。羅伊在重返地球的漫長旅途中,一邊昏昏沉沉,一邊又很清醒,深深明白父親為了滿足個人的星際探索慾望,竟然拋妻棄子,但到頭來只換取無窮的空虛。當羅伊踏上回家路上,所有的內心解析與體會,開始互相糾纏、融合,了悟到所謂的星際救援任務原來是個空洞的騙局。故事到了最後,妻子主動重拾舊愛,正是羅伊人生最大的得著。

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
    現代啟示錄》的寇茲及《星際任務》的克里福德,雙雙叛變了,一個做了越南雨林的土王帝,一個做了星際霸主,以為就等於賺了全世界,到最後,原來是南柯一夢,一個被砍死,一個自願星葬。
    兩齣電影的主角,一個韋勒,一個羅伊,都曾在戰場與星際的逆流而上,可幸有一份來自內在良知的警醒,不再蹈寇茲及克里福德的後塵。近日,去學身體神學,已故教宗若望二世的創見再次提醒我們,天主給了我們充份選擇的自由,包括犯錯的自由。但是,藉著耶穌的行實,提醒我們,在眾多的自由選擇中,原來我們可以擇善固執,不隨從肉慾,反而隨從天意。耶穌說到了晚上,天色發紅,第二天就會放晴。同樣,只有勇於捍衛靈魂的自由,讓愛與公義成為靈性生活的最佳動力,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的況味。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政治進校該視如細水長流


        很多年前,筆者擔任一個婚姻及家庭生活教育團體的主席時,曾拜訪學校,想跟青少年談愛滋病,卻多次遭到校方強烈反對說,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潔身自愛,點會有愛滋病,既然沒有愛滋病,根本就不必認識愛滋病。多年來,未婚婚懷孕中學生都會非常徬徨,因為學校知道後一定會勸令退學。要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子勇敢生下孩子已經很難能可貴,更可貴的是當他們願意一邊當媽媽,一邊讀書想扭轉命運,多年為這些未婚媽媽奔走找學位,成功率是零。筆者擔任中學校長時,幫助多個未婚媽媽重返校園,但通常都只能透過入讀晚上的回歸教育,學生亦好不容易熬到畢業。
    曾幾何時,愛滋病進校是洪水猛獸,今天已經是學校性教育必修的課題;根據統計普查局數據,二○一六年,母親介乎十五至十九歲的新生嬰兒有三十一個,二一七年共二十九個,二○一八年共十九個。眾所週知,除了這些既勇敢又得得相應支援的未婚懷孕少女之外,相信有更多嬰兒命喪在澳門無牌或內地庸醫手上。雖然,社會已經變得開明進步,但是,要學校接受未婚媽媽重返校園,似是比讓愛滋病進校園討論更難上加難。要說愛滋病進校難,原來,政治進校實在比未婚媽媽重返校園更難,更談虎色變。孫中山先生說,政治乃眾人之事,如此平常的事情,為何比洪水猛獸更可怕呢?

我是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眾人之事
    多年前,筆者剛從大學教職轉到一所中學擔任校長,一開學就組織一人一票選出來的學生會,容讓學生會參與更多學校事務。沒想到一向傳統保守的校風,迎來激盪人心的改變。首先,有學生提出女生制服與時代脫節,要求換制服,其實,最好的換制服方法是舉辦校服設制比賽,承諾冠軍設計成為女生制服,一年後,全校女生就穿起票選冠軍的制服。
    學生會定期舉辦與學校領導層對話,但事前必須遞交相關議題給雙方準備,對話會公開進行。第一次對話會,學生最關心的是學校小賣部的魚蛋為甚麼比校外的貴?很勤奮的學生會代表搜集了學校附近食肆的魚蛋售價,的確學校小賣部賣的要貴。在對話會上,學生會找來不同食肆魚蛋的樣本,學校小賣部亦有。雙方陳詞後,學生會始發現在外面買的魚蛋沒有產地來源標籤,而學校小賣部售賣的就有,而且都定期送交政府有關部門抽檢,確保安全。經過對話後,學生會明白學校小賣部的魚蛋品質較外面的要好,又有產地來源,且經過政府抽驗,成本自然比較高,賣貴一點亦屬合理。
    除此外,學校積極推動餘暇活動,邀請知名立法議員吳國昌逢週三下午來學校教時政評論。學校的校園電台,校園記者經常報導學校實況,且印製有評論文章的刊物。       

政治進入校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德國「U18選舉」
    德國那納粹獨裁無道的希特勒時代過去了,他們深深了解文明政治是要透過良好政治教育才能達成的。盲從聽信政治人物的結果,就是國家最大的災難。德國的政治教育的重點,不在於你要聽從誰的指令,不是你是誰的粉絲,而是要擁有獨立思想與思辨的能力。而這是他們認為杜絕獨裁、不再重蹈歷史覆轍最好的辦法。
    德國重視政治教育,不是紙上談兵。為了營造健康的政治文化,德國總動員投入政治教育工作,希望學童提早接觸政治,視政治為生活的日常。而他們的政治教育不是公民與道德的書本教材,也不是把大家帶去國民教育營洗腦,而是讓未來的公民嫻熟公民事務,舉辦模擬選舉,討論公共事務。
    德國要年滿十八歲才可以有資格選舉,德國政府為了讓未成年人能提早了解公眾事務,熟悉選舉的程序與目的,提昇青少年對公共事務的志趣及能力,政府特地在正式選舉的前九天,舉行年紀小於十八歲的孩童與青少年選舉,讓未成年人可以提早參與政治、了解政治,候選人也藉此了解潛在選舉人的需求。這個活動就叫U18unter 18)選舉。
    這個未成年卻毫不兒戲的模擬選舉始於一九九六年,無論國會議員選舉、地方邦政府以及歐洲議會選舉,都會在選舉日之前九天舉辦一場給十八歲以下孩童與青少年的模擬選舉。在模擬籌辦選舉活動中,政府選務單位只是擔任輔導的角色。模擬選舉的活動可以有多樣化的規劃。籌辦的單位會邀請不同政黨理念的政治人物來參談討論與交換意見,讓模擬選民有機會了解候選人的意見,並與他們做直接的交流,原來這才是整個選舉活動的政治教育目的所在。參與選舉的青少年必須要學會勇於表達自己的政見,政治人物必須認真關注與回應。二一七年的國會選舉,全德國有二十一萬五千個青少年參加模擬選舉,選務主管機構獎勵學童青少年自製創意隔離投票間及投票箱,讓孩子持續保持對政治的關切態度。

學校是政治中立的鎮地嗎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二章
教育制度的原則和目標第三條的基本原則規定:「不得以任何哲學、美學、政治、意識形態或宗教信仰的方針規範教育內容。根據常識,所謂的不得只是形同具文,很不現實,那會有宗教辦校的、有愛國主義辦學的,不會把宗教信仰價及意識形態帶進學校的呢?教會學校不傳教即不是教會學校,愛國學校不教愛國就不是愛國學校。
    筆者倒想反過來問,「校園內真的可能沒有政治嗎?」那討論「政治」的公民課及德育課,要不要刪掉呢?公民教育課程中,政治本來就是不可缺的一堂,如何教導孩子正確認識政治及政黨運作,顯得非常重要。其實,辦校者也好,家長也好,都知道政治就是這麼無孔不入、這麼全面的影響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應該是:「政治應該如何進入校園?」

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是不切現實的
    所謂政治不介入校園究竟是認為學生的政治判斷力不足,還是學校有既定政治立場,從而得出我校不喜歡的政治立場就不能進入校園?所謂學校政治中立往往指行政中立、政治不介入校園指的是校方不得用公家機關的資源去鼓吹某種特定立場,政黨或政治社團不應該介入學校的行政及日常教學運作中。至於學生,理所當然可以有自我意識形態,無論在學校發表任何政治理念也不該被禁止、干涉。
    開學伊始,教青局就邀請校長開會,希望學校就近三個月香港的政治狀況,在校園裡給學生展開多元理性的討論,這不就是善意地讓政治進入校園的好舉措嗎真理越辯越明,政治立場越辯越應該學會彼此尊重,無論是無立場的,又或是黃絲抑或是藍絲,都學會透過文明對話化解彼此的對立。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