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澳門學校創思課程的困境與出路 --學校道德與公民教育的探討


前言
21世紀除了是知識經濟的年代,更是中小型企業的年代。近年,澳門政府對於中小型企業的扶助與發展投放不少的資源(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1;經濟財政領域施政方針,2001)。唯是,人才總要透過學校教育培育出來,而面臨時代的挑戰,經營中小型企業者必須才德兼備。在才智方面,當然包括創新能力、解難智慧、管理及理財能力;而在德行方面,包括誠信、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解難的勇氣及毅力等道德素質。學校必然要透過種種課程達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素質要求。據此,在2001年的特首施政方針中,行政部門提出認真落實《科學技術綱要法》,「資助成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並發揮創新與科技發展基金的功能,研究成立〈創業中心〉和〈創業基金〉」(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1)。在教育領域內,當年特首在施政方針中強調說:「隨著知識的急促增加和更新,填鴨式的教育實難於應付時代的挑戰。我們希望,廣大的教師和家長,在注重基礎知識傳授的同時,注意對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政府將為此創設必要的條件」。(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1)。自2001年開始,教育行政當局舉辦了許多短期的教師創思課程及教學培訓,2002年中後期開始,行政部門及民間社團舉辦了許多電腦機械人設計比賽,強調是科普與創思課程的結合成果。換句話說,教育行政當局的創思教育全集中體現在科普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甚至是機械人設計為創思解難教育等科技能力方面。對於道德教育亦需要透過創思課程及創思教學推行,則乏善可陳。
另一方面,自2001年至2003年度三年,特首在教育施政方針領域內高度重視學生的道德及公民教育。2001年的施政方針説:「我們要進一步發展公民教育,特別是有關國家民族觀念的教育,有關權利和義務、自由和責任的教育。」(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1)在2002年的特首施政方針中說:「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都不能疏忽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溝通、理解、關懷、支援往往勝於刻板說教。」(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2)在2003年特首施政方針中說:「我們要大力促進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讓學生自主地建立起應有的是非觀念、操守原則和倫理精神,使澳門人關心國家與社會、善良厚道和勤奮上進的人文傳統,透過教育得以葉茂根深,代代相傳。」(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3)
    從特首連續三年對道德與公民教育的高度關切,可見行政當局對於道德與公民教育的重視。而且,其重視的視角從内容轉變成要求具有創思的課程及教學方法。一直以來,創思被簡單定義為解決困難的方法及技巧,而許多時候是指科學及技能層面上。唯是,當談到道德與公民教育,又或是學生人格成長等課題,創思教學則無絲毫立足之地。當代著名創思教育家Lubart對上述見解不敢茍同,他認為:「如果東方創世說和人類的誕生以輪回式的圓形運動為特徵,那麼西方創世說和人類的誕生則可認為是朝向新起點的直線運動。(Lubart,1999,p.341)」於是,西方直線式的創思是指科技層面的創思教育;而東方思想中的道德或人格教育是螺旋式自我實現的創思教育,就如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提倡,人格成長的軌道是從基本需要螺旋遞升到自我實現等多層次的過程,那正是Lubart所倡議的東方式創思教育。
據此,本文擬從道德與公民教育的創思課程與教學出發,探討澳門的創思課程與教學的困境與出路。

澳門中小學道德與公民教育課程發展簡介
    1987年,中葡兩國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確定了1999年12月20日為澳門回歸中國政府管治,中國政府透過《澳門基本法》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按「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精神自行管理區內政務。澳門各界面臨當家作主的時代大任,率先意識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及逼切性,要達到「澳人治澳」的理想,必須紮根於公民素質的培育與提升,務必要朝著兩個重要的公民教育目標邁進:一是培養自我發展健全的公民;二是在健全公民的基礎上培育優秀的治澳人才。
20世紀90年代初期,有關推動公民教育的活動、講座、學術研討會、中小學公民教育課程與教材的編制與實行,如雨後春筍般不絕,蔚為一股強大的公民教育熱潮。1991年,澳葡政府更透過《澳門教育制度》法律明確規範中小學、甚至成人教育必須全面推動道德與公民教育。1994年起澳葡政府頒佈第38/94/M號法令,規定小學開設品德教育課;同年頒佈第39/94/M號法令,規定初中開設公民與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科目;1997年頒佈第46/97/M號法令,規定高中要開設必修的德育科目;1997年5月30日,澳葡政府行政、教育暨青年事務政務司辦公室批示第13/SAAEJ97號,制定有關在職教師《個人與社會發展》(又稱道德與公民教育)師資培訓課程大綱,嚴格規定從事公民教育的老師,必須修畢有關之師資培訓課程,方可在中小學任教道德與公民教育科。直到今年,在澳門從事公民教育師資培育課程的機構,計有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澳門高等校際學院及聖若瑟師範,當中以澳門高等校際學院的課程最為完整,幾近13/SAAEJ97號法令的要求,提供160小時的個人與社會發展師資培訓課程(該課程已停辦)。
在中小學道德與公民教育課程及教材制定方面,1989年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成立中學公民教育編寫組,編寫了初中至高中完整的教材套和工作紙,並於1990年起陸續交付所屬學校使用;1998年,天主教慈幼會屬下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編寫了初中一至初中三共三冊的《道德與公民教育》課本,目前已為多家天主教中學及少數非天主教中學使用。澳門中華教育會於1990年4月起多次開辦「公民教育師資班」課程,以提高教師對公民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其後,更推出《基本法》課程,透過認識及研習《基本法》推動具有政治與法制教育的公民教育。2000年,一群在職小學教師應香港一家出版社的邀請,按照澳門教育暨青年司出版的小學〈品德教育〉與〈公民教育〉教學大綱,編寫了一套以澳門區情為本的小學道德與公民教育教科書,名為《做個好公民》,適合小一至小六學生使用。據悉,2003年度本澳共有32所小學正式設置公民教育科,並使用上述的教科書,學生人數為16,759人,約佔全澳小學學生人數四成。目前,澳門唯一為學校使用的道德與公民教育教科書是別具一格的,因為其沒有傳統教科書的課文與課後習作,減少教師在安排學生作業時,免於形式化的抄生字及死背課文的流弊。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澳門政府致力推動課程改革,先後制定中小學各科的教學大綱,而所有官立中葡中學及小學均按照上述有關之法令開設道德與公民教育課程,所有老師按已制訂的教學大綱自編課程教授學生。
綜觀近十餘年的澳門道德與公民教育發展,有如下的特點:
一、道德與公民教育受到澳門各界的普遍重視;
二、道德與公民教育開始進入政府的工作議程,這是一個重大轉變,並表現為法
律形式,尤其可貴;
三、開始出現了各種專門的系統教材;
四、學校道德教育開始改變以往僅重修身、品德養成的價值取向,開始關注政治以及澳門社會問題,以努力配合澳門過渡期發展的要求,配合澳門的文化觀、價值觀、社會觀的變革和發展的要求。(蔡梓瑜等,1999)
    總體而言,澳門學校道德教育從傳統的倫理、聖經及修身幅度擴大到邁向道德與公民整合的教育,當中夾雜著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及公民教育共冶一爐的色彩。隨著社會進步及世俗化,宗教教育日益息微,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越來越往個人與社會發展的綜合路線走去,換句話說,以自我發展為本的道德教育將是宗教教育及公民教育的基礎與核心所在。

創造的意義與本質
創造有兩種:一種是原創造,就是從無中生有,早在聖經《創世紀》,信奉上主的人相信神是創造萬事物及人類的根源;世界上,的確存在讓人不解的創造天才,像晚近的天才音樂家貝多芬,現代日本音樂天才喜多郎等。另外一種創造是漸進式的,原全有規可尋,可以透國學習及努力獲取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巴隆(Barron,1976,P.190)說:「創造能力可簡約地界定為派生新事物的能力,但由於人類不可能無中生有,所以創造行為常是就某經驗及材料重組排列,包括物質的和心理的;而所謂新事物,事實上就是既有事物重新組合,再創造出新的型態來。」留美教育學者黃全愈在其暢銷名著《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說:「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不打破常規,無所謂『創』;不『造』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只能是天花亂墜的想入非非。」(黃全愈,2000,P.11,P.31) 學校具有推行普及教育的責任,但同時亦兼負發掘每一個學生成為精英的責任(謝維和,2001)。據此,創造性思考教育並不是少數天才或資優兒童的教育專利,學校就必須提供有規可循、按步就班、因時制宜,鼓勵變異的創造性思考教育給所有學生,目的在啟動學生創造力的動機,鼓勵學生實現其創造的潛能,從而增進學生創造才能的全面發展。
       
澳門創思課程與教學推行中碰到的障礙與困境
要全面發展創思教育,必先掃除學校課堂教學外的種種不利措施,塑造開放健全的創思教育環境。國內知名教育學者黃全愈把創造比喻下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黃全愈,P.30)環顧現行澳門學校教育,傳統觀念及僵化的校規實在是窒礙創思教育發展的兩大因素。
一、.在傳統觀念方面:
 1.教育傳統觀念:中國人常說:「勤有功、戲無益。」成人總以為遊戲會產生「玩物喪志」的惡果,相信遊戲與努力學習背道而馳。可是,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嬰兒的工作是吃及睡,吃是獲得營養,而睡是吸收營養;幼兒的主要工作是遊戲,透過四肢五官及思考的配合,從遊戲中學會知識及人際交往,尤有甚者,遊戲已成為教育及治療的重要工具。總結而言,幼兒及兒童的成長,是透過大量有意義的遊戲來達成的。中國人又說:「十年寒窗,苦學有成。」「熟能生巧」。很容易誤導教師及學生,非得通過大量而滾瓜難熟的閱讀及無數的考試,才能成才。但是,至聖先師卻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用溫和的態度質問我們,學過的知識與道德經常溫習,為甚麼會不快樂呢?換句話說,孔子認為學習應該是愉快的活動,筆者補充認為,就算在知識及道德學習的過程中,會碰到困難而痛苦,亦應該學會「苦中作樂。」在艱苦的學習中找尋到獲得知識或徹悟真理的快樂。創造性思考教育本質上一種愉快教育的旅程,也許在過程中亦呈現某些困難,但越過這些困難,將獲得創思學習的快樂成果。於是擺脫傳統觀念,就要把有教育意義的創思遊戲融入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中,同時要全面「減負」,全面檢討大量抄寫及死記硬背的教學規律,騰出更多時間及空間發展創思教育。
2.教師及教學的傳統觀念:許多時候,教師在準備創思教學的過程中,的確設計了充滿創思的課程與教學方法,唯是,這些前期的努力已耗費教師的精力;由於所設計的課程與教學過於嚴密,到了實際教學時,可留給學生的創思空間極其有限,甚至完全沒有。換句話說,教師的創思教學只重視教的創思部份,而學生學的創思部份卻乏善可陳。創思教育學家A.J.斯塔科認為:「圍繞培養創造力目標組織教學需要我們轉變自己關於教師和學生的看法。培養創造力的學習活動須將學生視為問題解決者和溝通者,而不是知識的吸收者。相應地,教師應從智慧的源泉轉而成為問題設置者、問題搜尋者、教練、觀眾。」(A.J. Starko,劉曉凌、曾守錘2003)
二、僵化的校規亦是障礙莘莘學子發展創思能力的關鍵,全面檢視澳門學校校規(教育暨青年司,94/95),有兩方面對學生創思培育有極為負面的影響。
1.過度重視成績:澳門大部份的校規均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主體,從入學要求、學段劃分、評核準則及升留級標準等都具細無怡遺;另一方面,亦清楚規範了學生學業操守的規則,即警告、優缺點、功過及開除等指標。筆者並不反對學校釐定學業校規,但是,社會不斷變遷,學校步伐應與時並進,逐步揚棄幾十年不變的課程、教學及評核模式,尤其應該趕上多元智能課程與多元實作評量。我們相信,考試或評核的確會領導教學,所以,應該致力推動具有客觀、民主及多元發展的學業規範,嘗試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社會變遷及學習效益等角度去制定學業成績的校規。
2.校規生硬及教條,不能超出成人的規範及期望:澳門學校校規多元,當中不乏各走極端,不是過於寬鬆就是過於嚴苛,就以學生請病/事假為例,過寬的學校只要家長出示請假信就行,過嚴學校會要求學生早上或下午第一節前先電召學校辦請假手續,然後家長要出示請假信,假如是病假,不管是一節課還是兩三天,均要家長出示本地註冊醫生的證明。許多學校對於頭髮長短、髮飾及鞋襪顏色、外套顏色、女學生的校裙長度及冬天攝氏幾度可以穿長褲等,都有密的規定,稍有差池,定當紀律處分;又如冬夏繼校服,許多學校都硬性規定日期,全校在同一天更換校服,就算遇到天氣驟變亦執意行事;再有家長為孩子編織愛心毛衣外套,只是略帶花紋,就被學校勒令禁止穿著,家長到校理論,校方持的理由是只能織「平針」的毛衣,怕款式不齊引起學生間的攀比之風。但是,校規裏並沒有清楚說明,最後家長有理,學校有權,家長敗訴而回。實在,推行創思教育,首要創設民主及、自主及彈性的空間給家長及學生,讓外在的環境與內心的自由相結合,為學生締造創思發展應有的卓越空間。
三、建基於學習者的文化背景:近年,教育行政舉辦了一波接一波的創思培訓,
 但成效不彰,其中主要原因是圖借外國的創思經驗,毫無保留地移植到本地
   區。A.J.斯塔科認為:「對教師來說,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考慮學生們生
   活的文化背景。在提供教學媒體或採用教學策略時,不僅要因學生的能力和學
   習風格而異,還要充份考慮學生的社會和文化價值觀。」(A.J. Starko,劉曉凌、曾守錘2003)台灣著名心理學者吳靜吉教授近年致力華人學生創思能力的研究,認為華人學生的創思能力還是處在「臥虎藏龍」的階段,究其原因如下:(吳靜吉,2002)
1. 過份強調I.Q.而忽略創造力
2. 重視外在動機而忽略內在動機
3. 強調知識來自權威的傳授,而忽略意義的主動建構
4. 強調競爭表現、單打獨鬥,忽略團隊合作、知識分享
5. 強調考試結果,忽略學習過程
6. 重視紙筆測驗、記憶背誦,忽略真實評量、多元表現
7. 支持乖男巧女、標準答案,排斥好奇求變、獨立思考
8. 重視創造知識的傳授,忽略創造歷程體的體驗及個人經驗與發展
9. 強調努力認真,忽略樂在其中
10. 重視言教要求,忽略潛移默化
11. 重視學科本位,忽略課程整合
    的確,要突破傳統課程的框框,不是容易的事。不過,正因為道德與公民教育並不是一個以知識為主體的學科,而且許多學校也不以百分計來評定學生在這學科的成績,於是,中小道德與公民教育正好有偌大的空間發展創思課程與創思教學。

創思課程設計的基本原素--以道德與公民教育為例
近年,隨著資訊工業的發達,各國政府的資訊部門紛紛自設或鼓勵民間開設「孵化公司」。所謂孵化就是提供各種有助於資訊工業發展的措施。同樣,締造卓越的創思教育環境,就要把一系列創思教育必備的基本原素,注入在課堂內外的教學環節裏。
一、好奇:人類學家認為好奇是與生俱來的,是個體或民族賴以生存及發展的基本元素。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好奇是打開知識寶藏的鑰匙。透過預設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把好奇轉化成種種發問,尤記得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就是因為當時主管太廟的官員循循善誘,孔子好奇好問,最後,孔子才能成為周禮的專家。同樣,今天,老師可以透過暫新的資訊科技及變化多端的教學法,使學生的好奇得到充分的發揮,本來「苦學」亦能變成「樂學」了。
二、敏銳觀察:好奇是孩子學習必然具備的心理素質,就像一把鋒利的刀,那麼,觀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竅門與方法,就像一套厲害的刀法。庖丁雖然手持利刃,但還需要神奇的刀法,才能得心應手地解牛。傳統的課堂學習以灌輸及記誦為主體,學生的好奇潛能長期處於「冬眠」狀態。因此,引入主題活動教學,透過課堂內外的觀察,收集資料,然後分析討論,將有助於磨鍊學生的敏銳觀察力,進而不斷優化其好奇的學習素質。牛頓及達爾文等著名科學家,都是因為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在科學界立下輝煌的成就。
三、冒險:傳統課堂教學,老師把已經準備好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的局面,整個教與學都單調乏味。但是,創思教學卻充滿冒險,所謂冒險指教學計劃具有極大的彈性,師生間都會隨著興趣、需要與能力等因素調整教學的方向與步伐。據此,創思教學以師生互動為教學的中心,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教師循循善誘者。教師透過發現教學法,帶領學生參與知識的冒險旅程,逐步讓學生發現知識。近年,遊戲在幼兒教育佔著重要的位置,主題隨機教學的趨勢日漸普及。更有課程專家提倡「空白課程」,就是在緊密的學習中騰出師生自由對話的空間,使學生更能自由思考,更有膽色參與各種知識的冒險旅程,甚至向種種既定權威挑戰。
四、挑戰: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權威不容侵犯。但在創思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廣闊的教學胸襟,隨時願意接受學生的挑戰,甚至視學生的提問、不同觀點及對立觀點為提高創思教育的必然過程。孔子提倡「和而不同」、「舉一反三」,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猶愛真理。」兩位名師不約而同地點出創思教育中,師與生都應具備開放的態度,相互接受對方的挑戰。記得唸高中時,有一天,最後一節課上幾何,數學老師要在課堂上證明九點共圓,但是老師失準,滿頭大汗,獨自背著我們,面對黑板上的難題埋頭苦「證」,當下課鐘聲響了,老師還是證不了,我們班中有位幾何高手毛遂自薦,數學老師亦欣然接受,全班同學亦參與思考,最後終於完滿解題,大家歡喜。
五、想像:總觀東西方著名的科學及文學名著,都是想像與努力的成果。課堂教學應該從狹窄的知識灌輸中騰出適當的想像空間,讓學生在想像中找尋學習的樂趣,從而找到創造及科學真理。多年前,一位中一的學生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把辛勤幹活,以洗衣養家的單親媽媽,想像為熨斗。他在文中的結語說:「我的母親就像一個熨斗,把我本來崎嶇冰冷的人生變得康莊且溫暖。」當年,學校開放日,筆者邀請其母親到校,當她看到自己孩子的文章時,激動得淚如雨下。有一次,一位老師上課,請一年級同學就「先…..,再……」造句。沒想到一個孩子竟然作成「先生,你好,再見!」幸好,那位老師先稱讚孩子的聰慧與想像力,然後再給予正確的指導。
六、變通求新:課堂上許多知識都是歷久不衰的真理或文學,當然亦包括歷史。老師要能把古老的知識現代化及生活化,那就要變通求新。現代課堂上,已看到很多老師致力變通求新,諸如透過角色扮演、網上收集資料、小組合作等不同型式,豐富及補足傳統課堂的呆板與不足。
七、直覺頓悟:中國文化中,常常把「學」解作「覺悟」,認為從學到悟才是真正的學習,亦就是能把客觀的知識領會及融入生活中,形成不可磨滅的生活智慧才是圓滿的學習。曾經在時代週刊(TIME)看過一則短文,是這份週刊一位記者與一位神父的對話。話說1989年末,全球記者蜂踴到波蘭,採訪總統選舉。記者連普通旅館的床位都找不到,最後,找到一座富麗的教堂,希望神父可以借宿一宵。本堂神父把者從金碧輝煌的領到家徒四壁的修院,記者好奇問神父傢俱收到那裏去,沒想到神父反問記者,記者不假思索地回答在美國家裏,神父幽默地回應說:「對!我的傢俱不錯都放在家裏,不過,我的家在…..」,記者看到神父把食指指向天上,心領神會。回到美國後,記者並沒有寫波蘭的總統選舉,卻寫了這一篇短文,文章末段,道出自己深受神父啟發,一洗過去奢靡之風,願意過簡樸的生活。

創造性思考的課程與教學
黃全愈教授認為:「凡是能傳給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複的,而可以被他人重複的則一定不具有創造性。」(黃全愈,P.30 )黃氏強調創造性思考只能培育及鼓勵,而不能言傳身教。筆者同意培育及鼓勵,是最根本的創思教學總原則。
一、提供正面支持的教學氣氛:學校教育一直盛行負面的教學文化,不管是校規或是教室公約,氾濫著「不准」的命令,從不准批評校政到不准遲到等等。可是,學校不是執法機關,瀰漫著嚴禁之風將有礙於創思教學的培育,更遑論其發展。學校是教育機構,引導及開拓學生的正確人生是責無旁貸的。據此,學校應該積極創造正面的教學文化,更要加入支持學生質疑及發表的空間,讓學生能在正面廣闊的空間學習,創思能力定能發揮自如。諺語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光明。」在課堂教學裏,與其嚴禁學生不准甚麼,不如共同制定或探討可以做甚麼。正面支持更是肯定學生的已經付出的努力,再去提點其尚需努力做甚麼,就如數學老師給十條堂課,大半堂後,發現某學生只算了三條,還有七條空白,老師如能先肯定其已做了三題的努力,再鼓勵其加油,盡快完成其他的題目,也許,就在開放與支持的過程中,找到學生的學習困難,進而提升其學習效益。筆者上道德與公民教育課時,常常鼓勵學生多去找出別人的優點而多加讚賞,甚至要有「拾荒者」的精神,意指就算是垃圾堆裏,都能找到廢物利用,有回收再造的價值。
二、接納學生不同的意見,不作隨意判斷:教育社會學家認為,隨著社會及資訊發達,傳統所賦予老師的權威已所剩無幾,老師應致力建立專業的教師權威。所謂專業就是不按照本能或常情去工作,而是透過高度理性與開放的態度去面對種種教學情境。因此,開明專業的老師先會廣納學生的意見及質疑,憑著其專業知識及操守逐一抽絲剝繭,以理服人,最終讓學生心悅誠服。專業教施在課堂上不隨意判斷學生,足以反映教師的才智、見識、勇氣、尊重的專業素質。在道德與公民教育課,老師常常使用價值澄清法,這個方法讓學生開發對某事物及價值觀的多元選擇,透過澄清及篩選,學習接納不同的意見,從而建構個人的價值觀。
三、鼓勵開放多元的答案:身處多元開放的社會裏,對同一個數學解題或是歷史事件的判斷,只要有理有據、合情合理,身為教師都應該肯定與支持的。一言堂的教學是猛灌及呆板的,唯有鼓勵學生多收集資料、多集體討論、多接納個人創見、最後是鼓勵持多元甚至對立的答案進行深度切磋砥礪,學生的創思能力才能飛躍奔馳。在甚麼是好學生的民主討論課上,老師會允許多元答案的並存,如服從、整潔、誠信、樂於服務、成績彪炳等,而不必索求一個單一絕對的標準答案
四、接納學生的挫敗:中國人要面子的性格根深蒂固,於是,課堂學習中。許多學生都害怕答錯而招致同學嘲笑,形成老師唱獨腳戲的課堂模式。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建立新的學習公約,不管是非對錯及優劣,只要是積極正面的參與,儘管錯誤頻繁,老師應全然鼓勵學生大可放下尊嚴面子,接納學生的挫敗,激發學生的學習鬥志,創思能力指日可待。有一位剛要到兒童院上任的教師,被學生預懸於教室門上的水袋打中,全身濕透,繼而被先放著的蕉皮滑倒,正當全班喧嘩叫鬧之際,那位教師卻氣定神閒地爬起來說:「人跌倒不重要,最重要是盡快起來!」頓時,教室裏鴉雀無聲,所有學生臉紅低頭,深受新教師的創意反應所感動,往後,打開了學習及創思的大門。那一課,也是一堂非常重要難忘的德育及人格培育課程,那位老師的創思教學亦非常成功。
五、允許學生有時間思考:傳統課堂中,教師發問,學生須馬上回答,而且要快而准,亦因為如此,在許多教師的教育心理學觀念中,以為快就是聰明,亦唯有如此聰明的學生才能發展創思能力。實在,教師提問,學生的腦袋瓜需要時間及空間運作,那麼,老師應該允許學生有時間深思熟,對自己的答案多作考量,從中確立自尊自信。這些創思素質的培育,遠遠比索回一個標準答案重要。
許多傳統課堂急忙趕進度,道德與公民教育科的進度相對較寬鬆。於是,分組討論及辯論就可以在課堂上舉行,效果非常顯著。
六、促進師生多向交流:近年,世界各國熱切提昇教育素質,認為班級人數越少,越能提升學生的創思素質。美國於2003年度開始,小學班級人數嚴格控制在十八人,目的是創造更多向更頻密的師生交流。此外,許多國家亦願意投放更多人力資源,建立師徒制,讓孩子更能在深度匯談及專精學習中,提煉出創思能力。在《論語》裏,大家看到孔子與學生就仁這個議題展開許多動人心弦、發人深省的師生多向交流,可見師生交流對於促進學生道德創思具有深遠作用。
七、改進現行的評量方法,引進多元評量方法:傳統考試評量制度一直制肘著創思教育的發展。把傳統背誦默寫式的考量改為多元實作評量,是全面發展創思教學的關鍵,試看歐美國家已遠遠領先,台灣亦進入多元實作評量的實行階段,可見其對創思教育,培育當今世界的高素質公民及人才的重要影響。近年,學校
都開設道德與公民教育科,澳門唯一為學校使用的道德與公民教育教科書是別具一格的,因為其沒有傳統教科書的課文及課後習作,減少教師在安排學生作業時,流於形式化的抄生字及死背課文。這不失為德育課程設計方面的創思教學。

結語
2001年,香港明報副刊,署名陳雲先生寫了一篇動人的創思教學文章,充滿感慨地說:「創意是一種對生活充滿寬容和好奇的態度,而不是一種系統紀律。創意頗難教授,但極易扼殺。」(陳雲,2001)2001去年10月,筆者赴北京參加一個國際教育研討會時,本澳著名教育工作者劉羨冰女士發表了文章,據其論文所述,「澳門留級生比率之高,是22國(連中國)之冠!學前教育0.7%,小學7.4%,中學15.4%……總的留級率為10.18%。比21國的平均值0.714%相去十多倍。每年大面積制造失敗者,浪費公共教育費還是其次,最壞的惡果是嚴重挫折了學生的自信,窒礙了下一代的學業前途。」(劉羨冰,2001,P.34)。看到陳雲先生與劉羨冰的評論,不禁讓我們慨嘆今天澳門學校創思教育的空間是何等的狹窄,化危機為生機,總要澳門教育行政當局、學校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學生共同努力,好好珍惜現有但脆弱的創思教育局面,在不斷發展知識與技術層面的創思教育的同時,務必要加強與鞏固學生道德與與公民教育的創思課程及教學發展,迎向未來,締造創思教育的環境及條件,孕育21世紀才德兼備的創意人才。

  參考資料
    《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1》,澳門特別行政區網站。
《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2》,澳門特別行政區網站。
《澳門特首施政方針,2003》,澳門特別行政區網站。
Lubart,T.I.(1999).Creativity across cultures. In Stember, R.J.(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39-350).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澳門教育司(1991)。《澳門教育制度》。澳門:澳門教育司。
蔡梓瑜等著(1999)。〈澳門學校道德與公民教育〉。載馮增俊主編,《澳門教育概論》(第10章)。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黃全愈著(2000)。《素質教育在美國》。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謝維和著(2002)。〈淺談素質教育與優秀人才的培養〉。載《多元化教育的探討論文集》。澳門: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主編。
A. J‧Starko著,劉曉陵、曾守錘譯(2003)。(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
《創造能力教與學》。上海:華廣師範大學出版社。
澳門教育暨青年司(1996)。《澳門學校特徵:94/95校規2003》。澳門:教育暨青年司。
吳靜吉著(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載吳靜吉等主編,《創造力的發展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雲著(2001)。「先進」與「後進」--〈論語的一句話與創意社會〉。
明報副刊。日期已不詳。
劉羨冰著:〈讓人的發展與教育改革比翼齊飛--澳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載於《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教育學術研討會》之會議資料集,主辦單位,北京市教育學會,2001年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